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百三十一章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

第八百三十一章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2/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方面超过这个老匹夫!  

人家是行走的崇文院!  

脑子里装满了,大宋一朝历代故事和历代先帝的宝训!  

于是,他来不及思考清楚,就持芴拜道:“陛下…”  

“老臣以为,公考之制,固然是千古圣政…”  

“然而,若要推广到整个开封府,臣恐难以施行!”  

“因为…”他抬起头,毫不犹豫的抄了吕惠卿的作业:“很可能,并无这许多士子可用!”  

“臣曾于仁庙嘉佑八年,任为权知开封府,对开封府府界之中的情弊,略有了解…”  

“臣乞对于陛下!”  

然后,他就看到了身前的少年官家,微微颔首,温柔的说道:“有劳节度…”  

冯京大喜,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于是长身而拜后,开始在御前掰着手指头,将开封府府界诸县、镇的胥吏数量,做起了介绍。  

尽管如今距离他担任权知开封府,已过去了二十几年。  

但大宋朝的情况就是,很多事情,几十年都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  

即使这中间经历王安石变法和元丰改制这样的历史大变局。  

但基层的情况,却基本不会有什么变化。  

毕竟,过去要多少人干活,现在应该也要这么多人才能把活干完。  

不可能王安石一来,官府效率就能够凭空提高。  

冯京一边说,一边高速运转着自己的大脑。  

当他说完最后一组数据的时候,他就已经有答案了。  

“陛下,开封府府界诸县、镇,需吏员数以千计…”  

“且多数吏员,不似汴京城这般,只需要在汴京内外诸厢用事…”  

汴京城才多大?  

哪怕算上新城外的九厢十四坊,面积也不如府界的一个县。  

“况汴京百姓,皆为城郭户,而府界百姓,则多为农户…”  

“城郭户,见多识广…农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多数目不识丁…”  

赵煦听着冯京的话,在心中暗暗点头。  

不得不说,这老登确实是懂基层的。  

城市与农村,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两个世界!  

用城市的思维去思考农村的问题。  

等于刻舟求剑,注定没有结果。  

所以…  

公考这个目前只适合在汴京城这种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的城市中实行的制度,注定无法落实到广大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州县。  

旁的不提,就一个事情,就足以让那些公考出来的士子望而却步——那些偏远贫困,穷山恶水的乡村!  

想叫士人们,进入乡村基层,去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打交道?  

怎么可能?  

就算有人愿意,那也必然只是少数。  

而在这少数人中,又只有少数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同时,公考制度的特殊性,也将使得,公考招录的士人,存在极大的流动性。  

他们不是胥吏,不会一直留在基层。  

如今的农村,也缺乏留下人才的理由。  

赵煦用着希冀的眼神,看向冯京,轻声问道:“所以…”  

“节度可有良策救此弊病?”  

“臣万死斗胆进言…”冯京持芴顿首再拜:“臣愚以为,若要救此弊病,非两足并举不可!”  

“一者,公考也!”  

“以公考拔擢道德之士,进用君子正人,而用于诸县、镇,用于诸吏之首…”  

“所用者,正风气,倡仁义,宣教化于乡野,布圣德于四方!”  

“还有呢?”赵煦上前一步,目光灼灼,盯着冯京,鼓励着他说出他想说的话。  

冯京脑海中回忆着,吕惠卿的文章中所发出来的问题。  

为什么公考可以在汴京城成功?  

除了吕惠卿所列出来的原因外,年轻的时候,曾在饥寒中游历四方,在显贵后,又差点把京兆府的地皮都刮干净,让自己落下一个‘锦毛鼠’的外号的冯京心中清清楚楚。  

胥吏,为什么无人能制?  

除了他们肯干那些士大夫不肯干的脏活累活,填补了权力的真空外。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敌!  

在政治上无敌!  

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上升空间!  

于是,有司只能拿捏某个胥吏个体,却无法拿捏胥吏这个群体。  

所以,必须要破除胥吏这个群体的无敌金身!  

那要怎么才能破除掉胥吏们身上的无敌金身呢?  

冯京知道答案。  

他同样知道,一旦说出口,他就很可能被无数人指斥。  

所以,选择就在他心中!  

要圣眷,还是要名声?  

怎么选呢?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