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九十七章 先天科学圣体

第七百九十七章 先天科学圣体(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怎么都没有跨过去!  

如今,兜兜转转,总算是升到了只比罢官贬黜前低一点的官阶、贴职。  

两府的大门,再次为他打开。  

赵煦回过头,看向沈括,露出笑容:“沈卿来了!”  

“且免礼,到朕身边来,与朕一起垂钓…”  

“诺!”沈括受宠若惊般的再拜谢恩,然后起身,恭恭敬敬的来到了天子身边。  

冯景将一张椅子搬到他面前,又奉来茶水,为他取来了一支鱼竿,一个鱼篓以及一个抄网,白色的!  

沈括小心翼翼的看了看,官家面前放着的抄网,果然是红色的。  

赵煦见着沈括的神色,咧嘴一笑:“卿想起了什么?”  

赵官家们爱钓鱼,在现代宋史研究圈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甚至曾有人打趣玩梗:“可能就是老赵家年年空军,所以气运平衡到了钓鱼城,让他们钓到了一位蒙古大汗!”  

赵煦拿着自己的抄网,晃悠了一下。  

沈括赶紧道:“臣惶恐…”  

“无妨!”赵煦笑着说道:“卿且坐下来,与朕一边钓鱼,一边闲聊吧。”  

“诺!”沈括小心翼翼的坐下来,拿着鱼竿,然后熟练的挂上鱼饵,但没有第一时间下杆,而是小心翼翼的观察了一下赵煦那边的鱼情。  

鱼竿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但水面上的鱼儿,看着似乎有不少!  

这就很尴尬了。  

毕竟,传说中,天子未中鱼,大臣即使中鱼也不能提杆。  

更有传说,曹利用就是栽在某次钓鱼,比仁庙先中鱼,还用了仁庙的抄网,因此得罪,最终吊死在房梁上。  

所以…万一,若他来了后就中鱼…这多尴尬?  

沈括觉得,还是得等一等。  

赵煦见着,却是笑着摇头,问道:“卿为何不下杆?”  

“是怕比朕先中鱼?”  

“没关系的!”赵煦轻笑着,看向面前的水面:“朕可不似祖宗那般宽仁!”  

“这池中鱼,若不给朕面子,那朕自不会惯着它们!明天就命人来抽水!”他舔了舔嘴唇,怪笑起来。  

话音刚落,赵煦手中的鱼竿就有了动静。  

他轻轻一拉,一尾差不多半斤左右的鲤鱼,就被他拉了上来。  

一边的冯景,眼疾手快,立刻拿着抄网,将鲤鱼抄起来,放入鱼篓内,嘴上还不停恭维着‘大家神威’、‘震慑群鱼’、‘此鱼为大家所钓,真真有福气’云云。  

赵煦中了鱼,自然非常高兴,得意对沈括道:“沈卿你看,还是抽水管用吧?”  

沈括显然不知道抽水梗,只好陪着笑起来,然后甩下自己的鱼竿。  

赵煦上了鱼,兴致也来了。  

在冯景将鱼儿抓着取下鱼钩,放入鱼篓后,他继续挂上鱼饵,继续下杆。  

趁着下杆的功夫,赵煦对沈括道:“沈卿啊,朕忽然想起了,祖宗时的一个故事…”  

沈括竖起耳朵,嘴上恭敬的道:“未知陛下想起了何事?”  

“也是发生在此地!”赵煦微笑着:“据说,太宗时,这后苑中还养过交趾进贡的大象!”  

沈括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了?  

连忙开始捧哏:“臣也有所耳闻…据说,那象颇通灵性,太宗爱之,尝与左右观象于后苑…”  

赵煦点点头,接着道:“那象死了后的事情,卿也知道吧?”  

沈括颔首,恭敬的道:“臣略有听闻…传说太宗曾命人剖象取胆以观象胆…但屠夫剖开象腹,却寻不到象胆…”  

“当时伴驾的徐骑省(徐铉,因其曾官拜散骑常侍,所以世人以骑省称之),奏之曰:乞于前足求之!”  

“太宗命人剖象前足,果见象胆!”  

“太宗问其故,徐骑省对曰:象胆随四时在足,方今二月,故知在其左足也!”  

赵煦听完抚掌赞道:“卿果真博闻广识!”  

“只是…”赵煦忽地扭头,盯着沈括的脸,换了一副无比认真严肃的神态,问道:“以卿之见,象胆果如铉言,随四时在足吗?”  

大象的胆,会因为四季变化而在四条腿上来回游走?  

上上辈子,赵煦或许会信这种故事。  

但在现代,接受了科学教育后,赵煦知道,这又是一个文人编出来的故事。  

沈括咽了咽口水,答道:“奏知陛下,臣…未曾见过大象…不敢言其真伪!”  

赵煦看着他,忽然笑起来,抚掌道:“善!”  

“卿真诚人也!”  

“圣人格物致知之道,就需要爱卿这样的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未有实证之后,才可定论!这才是格物致知的圣人真意!”  

“卿以为呢?”  

沈括听着,却是仿佛醍醐灌顶。  

他喃喃自语一声:“唯实证之后,才可定论…唯实证之后,才可定论…”  

接着,他就面朝赵煦,跪下来,叩首拜道:“陛下德音,圣哲渊深…臣叩谢陛下提点!”  

这话一半是阿谀奉承,但也有一半是真心实意。  

因为沈括自从开始打出格物致知的旗号,提倡实学后,他与苏颂等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埋首于此。  

虽然,成绩是做出来了不少。  

但,在理论和学术上,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他始终被困在孔孟之道中,虽也想过,借他山之石。  

可孔孟之外,如今士大夫们喜欢拿来填充自己的理论和主张的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