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九章 老臣眼中的赵煦。(3/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正,到时候要是赏钱发不下来,他们就会用脚投票。
毕竟——官人这些年,待他们虽然不错。
但他们也都是有妻儿要养的。
肚子扁扁的话,官人恩义再高,他们也只能是拜辞而去。
这在元随群体里是非常常见的。
官人显贵,他们就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一旦落魄,大多都会立刻跑路,没有丝毫犹豫!
士大夫们因此常常感慨,世风日下。
但百五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都习惯了。
“晚辈末学后进太原王圣美,再拜张公…”
张问拿着自己的元随送来的帖子,嘴里嘟囔两声:“吏部的衙内钻?”
他自知道,这朝中格局。
如今,主上幼冲,两宫垂帘。
看着好像是女主当国,宰执辅佐。
又一个章献明肃时代!
实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至少,以他的观察和了解来看,垂帘的两宫,在军国大事上的决策权,在事实上正在被日渐削除。
证据就是,无论章惇南征,还是西北战事。
真正决策的、拍板的,是那个幼冲之年的少主。
两宫在这些事情上,根本没有话语权。
本来,这样的事情,肯定会导致激烈的帝、后纠纷。
偏,本来在法理上两宫听政的合法性来源,在一开始就不是先帝托孤于母后、皇后。
而是立储诏书中,以少主的名义,托付两宫的。
虽然话说的很委婉,但法理就是如此。
何况,两宫中有一位,是当今的母后。
一位真正的贤后——保慈宫在元祐以来,就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扩大君权。
于是,这大宋朝就出现了少主临朝,女主听政,但女主只能管琐事、小事,真正的军国大事——无论是战和,还是地方赈灾,或者除授宰执都是福宁殿的少主拍板的局面。
别说其他人了,张问知道后,都是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而少主用人,更是出人意料。
一方面,信赖老臣元老,以太师文彦博为平章军国重事,以帝师礼遇,诏赐太师御前免拜,入宫则宰执起肩舆。
可谓是待遇拉满。
另一方面,又在很多事情上放权都堂,几乎就是用人不疑的做派。
已经致仕的前左相、康国公韩绛在位时,就已是如此。
又发明了廷推拜授执政的制度,让士大夫们振奋不已。
以为如今的政治,已经类似三代先王的‘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可实际上,仔细研究,就会知道,都堂的权柄,固然很大。
但很多事情,都堂连插手都不行!
譬如,专一制造军器局。
譬如开封府诸事。
也譬如交子务。
此外广南西路、熙河兰会路,更是已经成为了一个都堂轻易不能过问的地区。
当地文武官员的除授任免,悉出于少主,都堂只能建议。
一些关键职位,都堂甚至连建议的权力也被剥夺了。
这就是个标准的独断专行的帝王风格。
可偏偏,事实又证明,少主用的每一个人都用对了!
而且,熙河兰会路、广南西路,都在短短两年内,就发生了剧变。
特别是熙河兰会路,听说今年一年,就让朝廷赚了数百万贯。
大有从大宋的财政饕餮,变成未来的财神爷的趋势。
于是,一切质疑消失的干干净净。
朝野内外,只有歌颂之声。
再叠加,自元祐以来,朝廷就已经连续取得了两次大胜。
在西北,击破西贼、吐蕃联军,逼迫西贼乞和,吐蕃乞降。
在西南,一战收取交趾八州,拓土千里,却没有付出太大代价,反而是让交趾服软,签了如同澶渊之盟般的纳款条约。
就连战前人人担心的统治问题,也被一手羁縻,大封土司所化解。
如今,那昔日桀骜不驯的土司们,对大宋官家,只有一片赤诚的忠心!
张问听吕公著说过,现在广南西路、交州甚至西南诸蕃,纳贡汴京的积极性,比谁都高!
就连大理等国,也纷纷来朝,接受册封。
士林因此振奋不已。
都说是,大唐雄风,要在我大宋重起。
一时间,从南到北的士大夫们,都在慷慨激昂,写着各种诗词,盛赞着元祐盛世。
都说是国家得遇明主,中兴可期。
然而…
少主用人,却不似三代先王。
反而有汉武、魏武的遗风。
他根本就不在乎大臣的私德与风评!
其核心小圈子里,都是些望之不似正人的家伙。
替其执掌专一制造军器局的是声名狼藉的沈括沈存中。
街道司的贾种民,是如今汴京人人闻而色变的酷吏——堂堂朝官,距离待制只有一步之遥的天子近臣,经常会拿着棍棒上街执法。
汴京街道,看着是井井有条。
但,其靠的是各种处罚、肉刑威慑出来的秩序——街道司,甚至连行人出城走那边都要管?
抓到了就罚!
翰林院里的刑恕刑和叔,据说天天泡在汴京瓦肆里,只偶尔去学士院值守。
他却还不以为意,非常高调。
甚至与商贾往来,与彼辈称兄道弟,推杯交盏。
根本就不像是大宋的四入头,宰执备选。
反倒是像个纨绔衙内。
宫中
毕竟——官人这些年,待他们虽然不错。
但他们也都是有妻儿要养的。
肚子扁扁的话,官人恩义再高,他们也只能是拜辞而去。
这在元随群体里是非常常见的。
官人显贵,他们就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一旦落魄,大多都会立刻跑路,没有丝毫犹豫!
士大夫们因此常常感慨,世风日下。
但百五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都习惯了。
“晚辈末学后进太原王圣美,再拜张公…”
张问拿着自己的元随送来的帖子,嘴里嘟囔两声:“吏部的衙内钻?”
他自知道,这朝中格局。
如今,主上幼冲,两宫垂帘。
看着好像是女主当国,宰执辅佐。
又一个章献明肃时代!
实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至少,以他的观察和了解来看,垂帘的两宫,在军国大事上的决策权,在事实上正在被日渐削除。
证据就是,无论章惇南征,还是西北战事。
真正决策的、拍板的,是那个幼冲之年的少主。
两宫在这些事情上,根本没有话语权。
本来,这样的事情,肯定会导致激烈的帝、后纠纷。
偏,本来在法理上两宫听政的合法性来源,在一开始就不是先帝托孤于母后、皇后。
而是立储诏书中,以少主的名义,托付两宫的。
虽然话说的很委婉,但法理就是如此。
何况,两宫中有一位,是当今的母后。
一位真正的贤后——保慈宫在元祐以来,就一直在想方设法的扩大君权。
于是,这大宋朝就出现了少主临朝,女主听政,但女主只能管琐事、小事,真正的军国大事——无论是战和,还是地方赈灾,或者除授宰执都是福宁殿的少主拍板的局面。
别说其他人了,张问知道后,都是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而少主用人,更是出人意料。
一方面,信赖老臣元老,以太师文彦博为平章军国重事,以帝师礼遇,诏赐太师御前免拜,入宫则宰执起肩舆。
可谓是待遇拉满。
另一方面,又在很多事情上放权都堂,几乎就是用人不疑的做派。
已经致仕的前左相、康国公韩绛在位时,就已是如此。
又发明了廷推拜授执政的制度,让士大夫们振奋不已。
以为如今的政治,已经类似三代先王的‘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可实际上,仔细研究,就会知道,都堂的权柄,固然很大。
但很多事情,都堂连插手都不行!
譬如,专一制造军器局。
譬如开封府诸事。
也譬如交子务。
此外广南西路、熙河兰会路,更是已经成为了一个都堂轻易不能过问的地区。
当地文武官员的除授任免,悉出于少主,都堂只能建议。
一些关键职位,都堂甚至连建议的权力也被剥夺了。
这就是个标准的独断专行的帝王风格。
可偏偏,事实又证明,少主用的每一个人都用对了!
而且,熙河兰会路、广南西路,都在短短两年内,就发生了剧变。
特别是熙河兰会路,听说今年一年,就让朝廷赚了数百万贯。
大有从大宋的财政饕餮,变成未来的财神爷的趋势。
于是,一切质疑消失的干干净净。
朝野内外,只有歌颂之声。
再叠加,自元祐以来,朝廷就已经连续取得了两次大胜。
在西北,击破西贼、吐蕃联军,逼迫西贼乞和,吐蕃乞降。
在西南,一战收取交趾八州,拓土千里,却没有付出太大代价,反而是让交趾服软,签了如同澶渊之盟般的纳款条约。
就连战前人人担心的统治问题,也被一手羁縻,大封土司所化解。
如今,那昔日桀骜不驯的土司们,对大宋官家,只有一片赤诚的忠心!
张问听吕公著说过,现在广南西路、交州甚至西南诸蕃,纳贡汴京的积极性,比谁都高!
就连大理等国,也纷纷来朝,接受册封。
士林因此振奋不已。
都说是,大唐雄风,要在我大宋重起。
一时间,从南到北的士大夫们,都在慷慨激昂,写着各种诗词,盛赞着元祐盛世。
都说是国家得遇明主,中兴可期。
然而…
少主用人,却不似三代先王。
反而有汉武、魏武的遗风。
他根本就不在乎大臣的私德与风评!
其核心小圈子里,都是些望之不似正人的家伙。
替其执掌专一制造军器局的是声名狼藉的沈括沈存中。
街道司的贾种民,是如今汴京人人闻而色变的酷吏——堂堂朝官,距离待制只有一步之遥的天子近臣,经常会拿着棍棒上街执法。
汴京街道,看着是井井有条。
但,其靠的是各种处罚、肉刑威慑出来的秩序——街道司,甚至连行人出城走那边都要管?
抓到了就罚!
翰林院里的刑恕刑和叔,据说天天泡在汴京瓦肆里,只偶尔去学士院值守。
他却还不以为意,非常高调。
甚至与商贾往来,与彼辈称兄道弟,推杯交盏。
根本就不像是大宋的四入头,宰执备选。
反倒是像个纨绔衙内。
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