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八十八章 赵煦不赚就是亏

第七百八十八章 赵煦不赚就是亏(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无过陛下!”  

赵煦搓了搓手。  

种世衡的幕府机宜文字啊!  

作为种家军的创立者,种氏将门可是西军最大的山头之一!  

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府州的折家了。  

见着赵煦对此似乎很感兴趣,王子韶立刻就道:“陛下,以臣所知,故赠成州团练使诸子,如古、谊等迄今仍以子侄之礼敬重臣问…”  

“哦!”赵煦点点头。  

心中明白,这个张问大概就是种家在朝堂上的代言人与盟友了。  

所以…  

他蹉跎至今,未能升待制也是这个缘故吗?  

因为犯了忌讳?  

赵煦旋即就在心中否定了这个猜测。  

因为,大宋的士大夫们,他们中有蠢的,有坏的,甚至有又蠢又坏的。  

但,这些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觉悟却是黑不得的。  

哪怕是后来的南宋小朝廷,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  

依然有着数千名士大夫,心甘情愿的跟着小皇帝一起跳海。  

要知道,他们面对的可是带元的无下限招抚!  

只要投降归顺,就可以享受各种特权。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已经山穷水尽的小朝廷,却能让数以千计的士大夫,心甘情愿的跟着跳海殉国。  

何况是现在的大宋士大夫?  

所以,张问或许会和种氏将门有联系,会帮他们说话,但绝不会把屁股坐到种家的立场上,更不要说去做一些犯忌讳的事情了。  

赵煦看向王子韶,道:“继续说…”  

“诺…”  

“臣问在种公幕府数年,后在景佑元年经锁厅试入京科举,为甲戌科进士…”  

“得中进士后,初授大名府通判…”  

“正是在大名府任上,臣问贤名开始显露…仁庙曾赞其: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  

赵煦听着,问道:“仁庙因为何事称颂?”  

王子韶楞了一下,答道:“奏知陛下,因年事久远,臣所知并不详尽,只知似与昔年群牧司与大名府士绅百姓争利有关…”  

赵煦咪起眼睛来。  

群牧司吗?  

汴京旧有谚语:三班吃香,群牧吃粪。  

从这句谚语,你就能知道,群牧司过去都是一群虫豸。  

这些家伙,不会放过每一文从他们面前经过的铜钱。  

哪怕是各地牧监的牛粪、马粪,也会被他们捡拾起来,变成自己吃喝玩乐的开销。  

而群牧司在被罢废前,长期是由衙内们以及内臣们把持的。  

所以,这个张问曾经斗赢了群牧司的那些虫豸?  

可是,彼时他大概率最多只是一个京官!  

京官斗赢群牧司的衙内和内臣?  

这是什么童话故事啊!  

赵煦本能的第一反应是不信。  

这大宋是个什么样子,他难道还不知道?  

哪怕是现在也是一般的。  

譬如说店宅务里的那些账,外廷的士大夫谁敢碰?  

别说小小的京官了,就算是朝官,今天碰,明天就得收拾包袱去岭南吃荔枝。  

但旋即,赵煦就注意到了王子韶话里的关键——大名府士绅百姓与群牧司争利?  

士绅百姓?  

赵煦微笑着,他知道的,这是标准的士大夫叙事。  

有事士绅百姓,无事哪来的布衣黔首,也配碰瓷吾辈士大夫?  

熙宁变法以来,类似的叙事,层出不穷。  

所以,这张问只是被人推到台前和群牧司唱对台戏的打手?  

其后面,应该站着应该就是大名府本地的士绅。  

考虑到仁庙的话——用心悉如问,何患赤子之不安也?  

央地矛盾吗?  

这倒是有意思了。  

众所周知的,在大宋,每当出现央地矛盾,一般都是中央吊着地方打。  

譬如东南六路,就长期在为汴京人负重前行!  

但当年的大名府,却打赢了汴京。  

甚至还让仁庙都公开称赞了被人推到台前来的张问。  

所以,这大概率只能说明一个事情——神仙打架!  

这样想着,赵煦就让王子韶继续介绍。  

“臣问大名府任满,迁河北路提刑…”  

这就印证了赵煦的猜测。  

从京官直接跳到了一路监司,即使大概率只是权发遣,但这也属于飞升。  

仁庙时代的大宋官场,论资排辈的现象极其严重。  

几乎能与现代日本企业里的年功序列相媲美。  

不出现特殊情况,所有官员都只能按照磨勘,循序渐进。  

从一州通判,飞升一路监司。  

这只能是背后的神仙出手了。  

那么,在大宋,盘踞在大名府的神仙是谁呢?  

再把这个时间,限制在仁庙景佑前后。  

答案就已呼之欲出了。  

只能是本家就在大名府的,故大宋太师、魏国公、中书令,王旦王文正!  

没错!  

当时王旦早已去世。  

但王旦的政治影响力,却久久不曾消散。  

哪怕在现在莘县王氏在大名府内的影响力,也只在相州韩氏之下!  

至于彼时?  

只能说是大名府的真神仙!  

因为,当时的宰相,正是王旦旧年一手提拔起来的吕夷简!  

同时,吕家虽然不在大名府,但吕夷简在大名府内的影响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大名府升格为北京,就是吕夷简一手推动、落实的。  

此外,吕夷简的女儿、侄女也多嫁在大名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