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六十章 吕惠卿的见闻(2)

第七百六十章 吕惠卿的见闻(2)(2/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追赠尚书令,赐神道碑,恩荫子孙。  

就连负责盖棺定论,以褒贬为目标的太常礼院,在给这位上谥号的时候,因为拿了柴家的钱,也给了其一个甚至称得上褒扬的谥号:荣密。  

谥法曰:宠禄光大曰荣,又曰:追补前过曰密!  

合起来的评价就是——这是一位得到历代天子荣宠信任,曾经有错,但已经改正、弥补的大宋好驸马!  

这就是大宋的外戚们的正常画风。  

只要不触怒皇权,捅再大的篓子,也是平安无事,能享一生富贵荣华。  

故此,吕惠卿直接就走。  

如吕惠卿所想,开封府的铺兵,在他离开后不到半刻钟就迅速到场。  

不过,等开封府的铺兵赶到的时候,在街巷内的店铺里打砸的强人,早就跑进了开封府错综复杂的街巷,消失的无影无踪。  

开封府的铺兵们,急急忙忙的进了店铺,就看到了满地被砸碎的各种家具、器物,以及七八个倒地流血的店铺伙计。  

店铺内,则贴着一张张用着朱砂写的大红帖子。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驸马无赖,还我钱款!”  

“若不还钱,不死不休!”  

铺兵们目瞪口呆,瑟瑟发抖,只想拔腿就跑。  

但紧随而来的乌鸦们,看到这一幕,却是兴奋莫名!  

这是…  

来活了啊!  

弹劾一位驸马!  

虽然说,肯定不可能成功扳倒对方!  

但,弹劾的意义并不在于扳倒,而在于过程。  

若不弹劾驸马,天下人又怎知吾辈不畏强权,直言敢谏,为天下表率,士人楷模?  

于是,乌鸦们急不可耐的动用了自己的职权,直接接管了现场。  

更是立刻签发了官牒,并行文开封府,要求全权接管此案的调查、审核。  

然后就架着在场的伙计以及铺兵们,直接奔向御史台。  

这个时候,乌鸦们也发现了,那些受伤的伙计,看着挺惨,其实都是皮肉伤,只是肌肤受苦罢了。  

在发现了这个事实后,乌鸦们兴奋的就像是瓜田里的猹一样,手舞足蹈。  

因为这意味着,那些打砸的凶徒,就是来给他们送把柄的。  

所以,很快就该有‘驸马’的确切罪证,送到他们嘴边了。  

吕惠卿与舒亶,在马行街前话别。  

两人分赴两处——吕惠卿是去马行街寻那李氏布铺。  

而舒亶则是直奔靖安坊的汴京学府。  

按他的说法,他这些日子,都在研究这汴京学府,特别是其蒙学与小学,还与其中负责的官僚谈话。  

章惇也没问他研究什么?  

话别之后,吕惠卿带着人,沿着马行街一路向东,在走到街中的时候,吕惠卿便看到了那李氏布铺的招牌。  

近前一看,吕惠卿看到了店门口挂着一块木牌,其上用着朱笔写着:本店綀布今日已售空。  

对此吕惠卿并不意外。  

毕竟,他知道行情,正常綀布一匹一贯多。  

这李氏布铺只卖六百钱,便宜了好几百文,当然会热销。  

他来这里,只是来探探口风的,想要看看这布铺和章惇有什么关系的?  

交州产的綀布,是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大量的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现在汴京。  

而章惇这个家伙,虽然平素清高的很,也骄傲的很,仕宦以来,从未在钱的问题上出过问题。  

但,他的兄弟亲戚,可不像他这般不爱财!  

反正,当年章惇的弟弟章凯与乃父章俞,是干过侵吞、霸占他人田产的事情。  

吕惠卿吩咐护卫们,在门口等他后,就带着李夔步入了这间布铺。  

走入布铺,吕惠卿当即就发现了,其中布局很简单。  

不过是一个柜台,柜台两侧放着特制的钱柜,钱柜上有锁,一个六十来岁的老掌柜,坐在柜台前,他身后有一个放着布匹的木架,架子上放着些绸缎、丝帛等布匹。  

见来了客人,那老掌柜立刻起身,露出笑脸:“客官,本店今日綀布是已售空了…”  

“我知道!”吕惠卿点点头,走到柜台前:“我是来看看贵店的其他布帛的!”  

掌柜的闻而大喜。  

自开封府在这马行街上开了官营布铺后,他这里的生意就冷清了许多。  

没办法!  

朝廷在大量且持续、稳定的向着市场抛售着大量布帛。  

京中绢布、绸缎、绫罗的价格,在正月后持续下降。  

一开始,布商们还在选择吃进。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情况不太对了。  

因为朝廷的布帛似乎无穷无尽,而他们手里的资金却是有限的。  

很多人都在传说,是因为去年的战争,朝廷财用枯竭,而当今又不愿意加税,就只能将封桩库中的布帛拿出来变现,以换取资金,用为赏赐和军费。  

于是,所有布商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布价,一天天的下降,却毫无办法。  

偏生,他们不能降价。  

因为,所有布铺,都是汴京布铺行会的成员。  

而行会内部,是统一价格的。  

没有行会的同意,擅自降价,等于自绝于行会,自绝于行会,可是会死全家的。  

而行会是控制在那些大布商手中,大布商们,早已经习惯了布价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波动。  

而且,这天下布价的稳定,不是一两年,也不是三五年的稳定。  

而是可以上溯到商周甚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