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七百五十章 除拜(1)

第七百五十章 除拜(1)(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随机推荐:  

跟着向太后,到了庆寿宫,问了安后。  

太皇太后就道:“老身今日请太后和官家来庆寿宫,却是要与太后、官家,议一议这都堂阙员与中司人选。”  

赵煦点点头。  

向太后则问道:“未知娘娘,可有人选?”  

太皇太后犹豫了一下,道:“老身常居宫中,对于外廷大臣了解,不是很清楚。”  

这其实是在挽尊。  

太皇太后倒是想选用一两个符合她心意的人。  

但问题是,几乎所有符合都堂宰执与中司资格的人,现在都是在拼命疏远着她。  

像吕惠卿,太皇太后只是派人试探了一下。  

就被吓得魂飞魄散,立刻公开表态,无意留朝,愿为国戍边。  

虽然他对外的说辞是——吾受先帝托付,守国家边塞!今,主上年幼,四夷难免不安,愿为边臣,拱卫社稷。  

吕惠卿都是这个样子。  

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大名府的韩维,派回京城探路的小儿子韩宗厚,只要碰到高家的人,立刻就会犯病。  

一会目眩了,一会又头痛欲裂。  

就跟被人下了巫蛊一样,总是发作的很巧。  

偏生却指摘不得,因为,韩宗厚确实有旧疾。  

先帝时,还求过太医院的太医诊脉,吃了好几年药。  

蔡确的儿子蔡懋,干脆就天天醉卧瓦肆,流连在勾栏里。  

派人去接触,蔡懋不是已经喝醉了,就是在喝醉的路上,完全无法沟通。  

而扬州曾布,是太皇太后的旧人,其妻魏氏更是常常被太皇太后诏入宫中说话,甚得宠幸、喜爱。  

可问题是,曾布的弟弟曾肇在年前刚刚拉了一坨大的。  

太皇太后就算想用曾布,也得好好考虑考虑。  

何况,曾布那边的反应极为冷淡。  

在这种情况下,太皇太后自然只能挽尊了。  

向太后听着,道:“新妇与娘娘一般,也是深居宫中,对于外廷大臣,并无甚了解…”  

“贤与不贤,一时难以分明。”  

说着,她就拉着赵煦的手,道:“倒是六哥,在集英殿上,与诸位先生常常相处,想必是知道如今国家,都有些什么样的贤臣吧?”  

赵煦顿时有些感动。  

向太后这是在找一切机会,让他掌权!  

太皇太后在听了向太后的话后,犹豫片刻,也颔首支持道:“太后说的是!”  

“官家是天子,也该拜一次宰相,叫天下四夷知晓,我大宋有圣主,能识人用人了!”  

她支持的理由,却是考虑到了,元祐元年以来,都堂已经通过廷推的方式,选了两次执政了。  

这已经动摇到了皇权的根基!  

太皇太后虽然经常意气用事,对政治也不够敏感。  

但,事涉皇权根本,她还是分得清轻重的。  

索性,现在没有人肯向她靠拢,她便干脆做个顺水人情。  

当然,这也和赵煦今天让她开心了,念头通达了有关。  

不然,她即使会同意,大概率也不会这么快答允。  

赵煦迎着两宫的神情,想了想,答道:“太母、母后,臣在集英殿,只是读书,先生们也很少与臣谈及国朝重臣…”  

这话必须说。  

因为,集英殿经筵官们,是只负责教育的。  

若赵煦嘴巴一张一闭,拿着他们的话来当证据。  

那么御史台的乌鸦们,立刻就会跳起来,抓着经筵官们就是一顿混合双打。  

你们算什么东西?  

也敢在御前,品评天下大臣?  

“不过,臣闲暇时,喜欢命崇文院与吏部,递呈诸路大臣、先朝宰执的告身、履历文字…”  

“故此,对诸位可堪拜授宰执的大臣们,还算是稍有了解。”  

“以臣观之,如今国朝诸路守臣,能拜宰相者,不过五人而已!”  

“前右相、福建观察使、提举泉州市舶司、润国公蔡相公…”赵煦首先点蔡确的名:“相公是皇考所任的辅臣,也是有功社稷的功臣。”  

“相公今已出判福建一年有余,政绩斐然,福建各地走马承受,都说——自相公判福建以来,福建各州,工商兴旺,四方商船汇聚…”  

“如此,蔡相公当可堪宰相!”  

“只是…”赵煦话锋一转:“相公在福建,诸事尚未功成,若贸然换将,臣恐有当年张晋州治安丰之憾…”  

张晋州,就是仁庙时的名臣张旨。  

其在世时,官阶并不高——官终光禄卿权判西京御史台。  

因为他最后一个实差是以直龙图阁知晋州,故此世称张晋州。  

其官阶,大抵就和在洛阳地窖里写资治通鉴时的司马光相差无几。  

但他却是仁庙时代,大宋消防队里,最有政绩的一人。  

从南到北,从民政到军事,从水利到打灰。  

他所到之处,皆务实事,而且都做出了让人惊叹的政绩。  

安丰塘工程,就是他的起家工程。  

明道年间,张旨为淮南西路寿州安丰县令。  

而安丰塘,就是安丰县,乃至于整个淮南西路最重要的水利设施!  

正是张旨当年治下,其古称芍陂,相传为春秋时楚国名臣叔孙敖所建。  

张旨到了安丰后,很快就发现了——这春秋时的古老工程,好像药丸啊!  

这也正常。  

上一次,大规模维护、修葺安丰塘,还得追溯到隋代的名臣陈规。  

距离大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