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六百九十九章 立规矩(2)

第六百九十九章 立规矩(2)(1/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福宁殿便殿,在福宁殿西,位于西上閤门的右手边。  

自赵煦即位以来,他很少启用这里。  

但他的父皇在时,此地才是大宋真正的决策核心和中枢。  

元丰时代的无数政策、法令,都是在这里与宰执们商议过颁布、实施的。  

但赵煦却觉得这里太显眼了。  

来来往往的内臣、女官、亲从官太多了。  

很容易让外人知道,他见了谁?和谁谈过话?  

故此,赵煦将自己的小圈子,搬进了东阁后面的静室。  

而这便殿,则变成了一个,他想要泄密的时候才会来的地方。  

一如现在!  

“前行宣徽南院使、彰德军节度使、提举元祐字典书局、元祐字典修撰使臣方平…”  

“中书侍郎、提举翰林院、元祐浑运局兼同提点工部臣颂…”  

“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两位老臣,伏拜于殿上,四拜问安。  

然后,就是曾肇、苏辙,这两位中书舍人了。  

他们规规矩矩的趴在殿上,口称:“中书舍人臣肇(辙),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然后跟着张方平、苏颂,四拜俯首。  

赵煦却是仿佛没有看到他们一般,只是热情的与张方平、苏颂打起了招呼。  

“张老相公、苏相公,快快请起来!”  

“冯景!”他扭头吩咐:“还不快给两位相公赐座、赐茶?”  

“诺!”冯景赶紧带着人,搬来椅子,又奉上茶水。  

张方平与苏颂起身后,稽首谢恩,这才坐下来。  

张方平先小心的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水,然后他才坐在椅子上,恭敬的说道:“老臣与苏侍郎今日入宫,乃是来御前,特来乞陛下降恩的…”  

“嗯?”赵煦端坐在坐褥上,揣着明白当糊涂,问道:“究竟是何事?竟需老相公与苏相公一起来朕面前相求?”  

张方平叹息一声,道:“中书舍人苏辙,是老臣旧友苏洵之子…”  

“如今,辙因轻信他人之言,以至缴还太皇太后词头…”  

说着他就起身,持芴拜道:“辙自有罪,老臣不敢偏袒…愿乞陛下治罪!”  

入宫求情,当然不能直白的说求情。  

这样的话,皇帝很容易下不来台。  

同时,大臣自己也要冒极大风险——万一传出去了,对名声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哪怕有人洗地,青史上恐怕也难逃一笔!  

像张方平这样,打着大义灭亲,请皇帝治罪的幌子来开口就好多了。  

也方便皇帝宽恕、推恩,对外也好解释——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于是,就可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罚酒三杯,下不为例!  

这是符合儒家的思想的——惩前毖后嘛。  

传出去,天下人也都指摘不得,甚至还得称赞几句。  

苏辙当即在殿中再拜:“臣有罪,乞陛下治罪!”  

赵煦瞧着,并没有说话。  

苏颂见着,只好起身,也持芴道:“奏知陛下,臣今日入宫,也是因此而来…”  

“中书舍人曾肇、苏辙,皆臣亲友之后…”  

“此二人,轻信他人之语,以至错怪国家大臣,继而缴还太皇太后词头!”  

“此二人,罪莫大焉!陈乞陛下治罪,以儆效尤!”  

赵煦这从终于说话了:“两位舍人的事情,朕自然知道。”  

“但是…”  

他看向曾肇、苏辙,问道:“朕有个问题,一直想不清楚!还请两位舍人,为朕答疑…”  

苏辙、曾肇,连忙再拜稽首:“臣等恭听德音教诲!”  

赵煦靠着坐褥,问道:“烦请两位舍人教朕…”  

“中书舍人之职在何?”说着,他慢慢起身,走到便殿的台阶前,居高临下,俯瞰着曾肇、苏辙。  

赵煦最近一年多,身高一直在长。  

如今,已接近四尺六寸(约145c,算是个小大人了,看着也不再如初初即位那般瘦弱。  

故此,他虽然还小,但当他走到御阶前,借助着御阶的高度,加上他表现出来的气势和气场。  

在这刹那,竟让曾肇、苏辙,忍不住的身体一颤,有种瑟瑟发抖的感觉。  

当然,这也和他们自己心虚,在进入福宁殿后,就已经先丧了胆气有关。  

过了一会,苏辙才拜道:“奏知陛下,朝廷之制,中书舍人,为外制词臣,受君命、依王言而草吏、工、礼、刑、兵、户六房词头…依先帝之制,中书舍人,若觉事有不当,或除授非妥,许封还词头。”  

赵煦听着,笑着问道:“是吗?”  

“朕却怎么听说,朝中有人言:‘中书舍人,乃是阁老’还有人说什么‘中书舍人笔乃是五花判事,能判人生死’云云…”  

说到这里,赵煦就戏谑的问道:“两位‘阁老’,且来与朕解释解释…”  

“这中书舍人是怎么做到判人生死的?”  

苏辙、曾肇闻言,身体都在颤抖了。  

虽然说所谓‘阁老’、‘五花判事’,都是故老相传,传下来的说法。  

但,天子却将之放到今日殿上,公开来讲。  

等于是在指责,他们两个借着中书舍人的权力,随心所欲的要挟、为难他人。  

而大宋的中书舍人们是有前科的。  

过去,两制大臣(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给人写词头,是要收润笔费的。  

尤其是知制诰(中书舍人的前身)!  

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