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六百四十八章 张方平传衣钵于苏轼

第六百四十八章 张方平传衣钵于苏轼(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张方平的宅邸,在汴京新城的春明坊。  

张方平在汴京,本是没有宅子的(其过去有,但在仁宗时代,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后,所赐之宅就被收回)。  

去年进京后,他一家一直租住着店宅务的一个院子。  

直到今年坤成节以张方平治元祐字典有功,赐第于春明坊。  

房子不大,盈槛三十余而已。  

但对张家来说,这已经完全够住了。  

所以被赐第后就立刻搬了进来,如今也已住了月余。  

此时的张府后宅之中,管乐丝竹声,次第而起。  

婀娜的歌女,翩翩起舞,从教坊司雇来的歌姬,亲启樱唇,悠悠浅唱着一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坐的宾客,无不闭目沉醉,仿佛置身于那春日黄州沙湖畔的竹林之中。  

雨滴落在竹叶上,发出嗒嗒嗒的声音。  

他们则一边吟啸着,一边合着雨滴与竹叶的节拍,手持着竹杖,身穿蓑衣,穿行期中,洒脱而行。  

终于,走出竹林雨也停了。  

前方山头,雨后初晴的斜阳落在身上。  

意境拉满,叫人如何不沉浸其中呢?  

一曲唱罢,张方平拍了拍手。  

歌女、舞姬盈盈一福,次第退下。  

在坐宾客,则全部看向了那个坐在张方平身边的大胡子。  

“子瞻的词,每次听,老夫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张方平拉着苏轼的手,亲密的说道:“可惜老夫老矣,不然还真想去黄州的沙湖畔,见一见那竹林,看一看那雨后的斜阳。”  

苏轼正要答话,却被张方平制止。  

他拉起苏轼,站起身来,与在坐的宾客们,道:“老夫老朽,诸子也不成材…”  

听到父亲的评价,在门口、厢房内的张方平诸子,纷纷跪下来,口称不孝。  

张方平没有理会他们只继续道:“所幸,昔年故人之子,今已成材矣!”  

“子瞻啊!”张方平拉起苏轼,走向那些宾客:“来,老夫与子瞻引荐!”  

张方平将苏轼,拉到坐在左侧的一个穿着白色素服的男子面前。  

“这位就是当朝的尚书左丞,如今与老夫同在元祐字典书局之中用事的邓公…”  

邓润甫连忙起身。  

苏轼则长身而拜:“下官苏轼见过执政!”  

“子瞻…久仰大名!”邓润甫温言上前,微微拱手:“今日总算得见,不枉此生矣!”  

苏轼连称不敢,并道:“不瞒执政下官在武昌时,就已与执政神往了!”  

“哦?”邓润甫微笑着。  

苏轼道:“下官在武昌,曾有幸见过执政当年为政武昌时,所留下的墨宝…尤其是寒溪中执政所留石刻…”  

邓润甫听着,目光悠然,感慨道:“吾当年随笔所留,如今居然依旧在…”  

他嘉佑时,在武昌为官,常与友人出游,到处题字、题诗。  

而武昌城外的寒溪,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  

苏轼道:“山中老人,至今还在传颂执政当年为政的诸多善政呢!”  

邓润甫于是道:“武昌父老抬爱,愧煞某也!”  

在武昌的时光,是他人生中最快意的。  

张方平在旁微笑着。  

这就是他之所以要让歌女唱那首《定风波》的缘故。  

于是趁机道:“圣求(邓润甫别字),子瞻是老夫的晚辈,以后在仕途上,还请圣求看在老夫颜面上,多多提点、照顾。”  

邓润甫拱手而礼:“吾久仰子瞻之名,正欲亲近,今得张公引荐,自当与子瞻为友…”  

张方平微笑着拱手。  

然后,他就领着苏轼,一个一個的去与那些在坐宾客相见。  

这些人有类似邓润甫这样的张方平在元祐字典书局里的同僚,也有张方平的故人、友人。  

有些苏轼认识,有些苏轼不认识。但张方平依然郑重的引荐,并请他们今后照顾、提点苏轼。  

直到这个时候,所有人终于品出些不太对劲的东西来了。  

这位元老到底意欲何为?  

众人心中,差不多已经有了答案。  

而张方平将在坐宾客,都给苏轼引荐了一遍。  

他便郑重的对着在坐宾客们拱手,道:“诸公也都知道,老夫的那几个儿子不大成器,仕途无望,文章也写不好。”  

“所幸,上苍终究对老夫还是垂爱的。”  

“苏子瞻既是老夫挚友之子,也是老夫所喜爱之人。”  

“今后,其为官任事,若有不妥,还望诸公看在老夫的薄面上,宽恕一二、原谅一二…”  

“如此,老夫不胜感激!”  

说着,他就拱手一拜。  

苏轼见状,立刻下拜:“叔父抬爱,某受之有愧,愿请叔父收回成命!”  

苏轼已经反应过来了。  

张方平是在托付衣钵!  

将其政治人脉与政治衣钵,公开托付给他。  

这让苏轼受宠若惊,也让他吓了一跳!  

张方平却扶起苏轼,道:“子瞻,来!给诸公来行上一礼!”  

在坐宾客见着,纷纷起身,内心的震撼,已是难以言喻。  

虽说国朝士大夫衣钵,并非一定要托付给儿子。  

学生、外甥、门生,也都可以托付。  

像上个月司马光去世,其政治衣钵就没有交给其子司马康,而是交到了他的学生范祖禹手中。  

可苏轼既非张方平的学生,也与张方平没有姻亲关系,更不是其门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