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百五十四章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

第五百五十四章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至热情的带他参观、瞻仰了当地的孔庙和州学,在听说大理崇佛后,还带去了当地香火最鼎盛的寺庙进香!  

更曾问他:我朝文教如何?  

当时,高泰明就已经有些畏惧了。  

你们在这些地方设立州郡才十几年,设置流官、编户齐民的时间就更短了。  

现在你们跑来问我:我朝文教如何?  

几个意思?  

告诉我,你们的刀子很厉害?  

问我怕不怕?  

呵呵!  

高泰明早已看穿了这一切,所以一路他都是非常礼貌。  

尤其是当他知道,十几年前,宋庭为了打通这条道路。  

那个叫章惇的重臣,曾经在这些地方,一边屠戮,一边怀柔。  

曾杀的一条河都被尸体堵塞、断流,甚至吓坏过一个地方官,吓得对方和宋庭告状——快把这个疯子调走,再杀下去,人都要被杀光了!  

高泰明就更加礼貌了。  

没办法!  

人家刀子确实很厉害!  

而且,刚刚才示范过一次——交趾也是雄踞一方,不比大理弱的大国了。  

但,却被宋兵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可高泰明不会知道。  

他沿途所见的那些文官的作为,纯粹只是太想进步了!  

这些地方的官员,大都是选人。  

而且,因为所处偏僻,人口稀少,基本也就剩下个文教的政绩可以搞了。  

但问题是,他们辛辛苦苦的建立州学,推广文教,可上面的人不知道啊!  

而高泰明的出现,对这些人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霖了。  

可不得逮着他薅?  

就希望可以震撼一下这个大理使臣,然后让自己的名字直达天听。  

而赵煦更是单纯的只是在拉家常,转移话题好方便PUA罢了。  

可问题是,高泰明自己心里面有鬼,看什么都觉得有人在害他,难免疑神疑鬼。  

而赵煦的话和态度,更加重他内心的焦虑。  

赵煦听着,对大宋在湖南地区的文教事业的发展情况,也有了些兴趣,便问道:“以卿之见,融州、鼎州等地州学文风如何?”  

高泰明回忆起自己所见的州学。  

虽然学生看上去也就那么百十来个。  

但那朗朗读书声,却迄今都仿佛在他耳畔回荡,而他现在又急于对宋庭的君臣表示恭顺,连忙拜道:“奏知皇帝陛下,以外臣之见,融州、鼎州等地州学,学风鼎盛,圣人之教充溢其中!”  

赵煦听着,满意的点头,深感面子上有光。  

正好,他缺借口奖赏一下王子韶这个听话的大臣,正好王子韶今天也在殿上,于是打算给他一个发挥的机会,便看向王子韶的方向,问道:“吏部,融州知州、鼎州知州都是谁?”  

王子韶闻言,连忙持芴出列,拜道:“奏知陛下,今融州知州乃是张敏,治平进士,鼎州知州则是王奂,则熙宁进士…”  

“本官如何?”赵煦又问。  

王子韶答道:“奏知陛下,张敏本官洛阳判官,王奂本官应天府判官。”  

赵煦点点头,懂了,都是选人充任的知州。  

而大宋选人七阶四等,乃是晚唐到五代的州县幕职官发展而来。  

这些人的本官,除了最底层的判司薄尉外,一律都是从八品。  

但从八品之间的地位,却各不相同。  

这其中地位最高的是所谓的两使职官,两使职官里又分出三个不同级别。  

第一等就是三京、府判官、留守判官、节度观察判官。  

这两个知州就属于这一序列。  

算是选人爬到顶了!  

一般来说,每科进士的头甲,初授就是这个级别的寄禄官。  

而对那些在科举中,名次靠后的官员来说,要爬到头甲的那些人的位置。  

有时候可能是一生!  

范仲淹在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第七十九名,初授的就是选人最底层的判司薄尉。  

从判司薄尉爬到选人的顶点,他花了整整十年时间。  

范仲淹尚且需要十年!  

其他人可想而知!  

赵煦便问道:“朕怎未见过这两位大臣的改官状?”  

王子韶答道:“奏知陛下,此二臣尚未合尖。”  

选人要改官,需要集齐五张举主的荐书。  

五位举主的荐书合在一起,就像个宝塔的塔尖一样,所谓俗称合尖。  

同时,这也寓意着过程就像工匠造塔一样艰辛!  

赵煦听着,道:“那便下特旨吧。”  

“融州知州张敏,鼎州知州王奂,用心文教,朕心甚喜,特免举主一人。”  

“诺!”王子韶持芴领旨:“臣谨遵旨意。”  

选人合尖困难,举主难凑。  

所以,国家就出台很多政策来帮助这些人。  

政绩好,可以减举主人数。  

朝廷的KPI完成的好,也可以减举主人数。  

皇帝开心了,更可以减举主人数。  

但有一个东西,是无法免除的,那就是无论怎么减,举主之中都必须有一位转运、常平、提刑正副使。  

当然,你要能找到待制甚至宰执举荐,自然最好。  

高泰明在旁边看着这一切,心中无数念头泛起来。  

最终归于同一个声音:“我就知道!”  

“从我入境开始,这宋庭就已经盯上我了。”  

很多细节,也都被他想起来了。  

不止是在路上的,还有入京后的事情,特别是刚刚排队入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