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五十一章 逆鳞

第四百五十一章 逆鳞(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不过,时过境迁,如今还知道这些旧事的人已经很少了。  

也没有人再去追究其中的内情。  

只有那些汴京老人,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或许会提及几句‘太子狱’里的传说。  

不过,这些传说对杨文元来说,完全无感。  

此刻,他在官衙后院的书房,看着手里的天子内降指挥,心中情绪翻滚着。  

“朕闻汴京甜水巷内有寺曰:浴室寺,其中颇多藏污纳垢,更有妖僧愿成,妖言惑众,且当以法察之。”  

纸上盖着当今官家出幸开封后,入内内侍省为其制作的‘开封之宝’。  

在印玺下,有着一个大大的楷书:丙。  

丙就是火!  

意思就是烧掉!  

这个常识,杨文元自然是有的。  

所以他知道,官家的这道旨意隐含着的意思是——你去做,做了以后,要是出了事,朕可不认哦!  

杨文元拿起这御笔旨意,将之丢入身旁的火盆,看着它被烧成灰烬。  

然后,杨文元就站起身来,思考了一下后,命人叫来了司录司中有名的汴京恩客,一个唤作‘李庶’的吏员,对其问道:“本官素闻,汴京有甜水巷,天下知名,汝可知其详情?”  

李庶一听,非常震惊!  

府司(司录参军的简称)可是前途远大的天子近臣。  

怎么能去和甜水巷里的那些老鸨来往?  

就算想要寻欢作乐,也该去桑家瓦子这样的高档场所啊。  

甜水巷里的勾栏都是些什么?  

半老徐娘!  

难道说…府司爱好的居然是这个?  

难怪,府司上任后,就一直在府衙之中办公,很少回家。  

原以为府司不近女色,却不想他居然喜欢这个调调?  

懂了!  

于是,李庶欢天喜地的对着杨文元作揖,开始介绍起来:“府司,汴京甜水巷的勾栏,虽不如那桑家瓦子、潘楼、樊楼等处的勾栏销魂,却也是汴京胜地!”  

“甜水巷共有四条…号为小甜水巷、第一甜水巷、第二甜水巷、第三甜水巷。”  

“这小甜水巷,就在大相国寺北,其中南食小店无数勾栏之中的女子,也都以南方州郡人士居多…听说,曾有扬州名妓居住…”  

“这第一甜水巷,则在太庙前,过南观音禅院…其中…”  

“第二甜水巷则在大相国寺前的寺桥以东,其中邸店居多…”  

“这第三甜水巷,自州桥东向,在乾名寺北,大相国寺东,其中有浴室寺,寺内有高僧,善佛门法度…听说好多汴京勋贵,都曾向其请教过法门…据说颇为灵验!”  

杨文元听着,抓住了关键,他看向李庶,问道:“果真?”  

“小人怎敢欺瞒府司?”李庶立刻躬身拜道。  

“善!”杨文元兴奋起来。  

他还正愁不知道怎么完成官家内降指挥的任务呢!  

现在他知道了!  

传播妖法败坏纲纪,荼毒人伦。  

浴室寺里的那个妖僧,这是已经践踏了大宋刑统啊!  

自贝州王则之乱后,大宋就已经加强了对民间淫祀以及宗教的管理。  

不过…  

杨文元微笑着看向自己面前的这个汴京恩客,问道:“那位高僧果然很灵验吗?”  

“这还用说!”李庶以为自己就要攀上高枝了,兴奋的都快要手舞足蹈了:“府司有所不知,小人听说,浴室寺里常有汴京贵人数十,夜聚于其中,听那位高僧讲法,至天明方散!”  

“哦!”杨文元眯起眼睛。  

很好!  

先帝曾有敕令:诸传习妖法,夜聚晓散…依法配行。  

那浴室寺已经满足了先帝敕令之中的两个条件了。  

“还有吗?”杨文元循循善诱着。  

“自是有的!”李庶脸都涨红了,凑到杨文元面前,绘声绘色的说起来:“传说,浴室寺中,有时会有无遮大会…”  

“诸贵人自带女子…”  

杨文元舔了舔舌头,看向李庶,意思是真的吗?  

李庶点点头,就差赌咒发誓了:“府司,此事千真万确啊!”  

“小人虽未目睹,也未参与过,但听人说起过其中的妙处…”  

杨文元听着,心中冒出了刑统的条款:传习妖教及经会之人,若遇男女杂处、混居,自合依条断遣!  

合那一条?  

当然是‘僧俗不辨,男女混居…托宣传于法令,潜恣纵于淫风,若不去除,实为弊恶’的这一条。  

这可是掉脑袋的罪名!  

尤其是王则之乱后,朝廷对此抓的很紧!  

平时,若没有人管,也就罢了。  

可一旦有人要管了。  

那被逮到的人,有死无生!  

于是,杨文元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  

“那高僧可是法号愿成?”  

李庶点点头,喜悦无比的说道:“正是愿成大师!”  

“这位大师,据说还曾为先帝赐紫衣,与好多贵人有着关系。”  

“听说这位大师的紫衣,乃是当年跟着如今的章相公开梅山时所得!不止如此,便是当年的王相公之子,也曾拜服在其佛法之下呢!”  

等等!  

杨文元的神色凝固下来。  

“章相公?”  

“王相公?”他看向对方,眉眼紧皱。  

杨文元是在地方上了熬了足足十年,才终于凑齐了五张举状,京削圆满,改为京官,然后又在地方上熬了两任通判的资序,因为政绩优异,才在元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