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百二十七章 点下重商主义的第一个点数

第五百二十七章 点下重商主义的第一个点数(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新酒?  

“陛下…”韩绛心头一动,就出列问道:“请恕老臣愚钝,陛下圣意是?”  

赵煦看着韩绛,点了点头。  

对韩绛的捧哏行为非常满意。  

这朝堂上,要是多几个韩绛,那么事情就好办了!  

赵煦答道:“相公,朕初步的想法是,由中枢直接出本钱,向登州、明州、泉州等地,大量采购海盐以及当地卖不上价的鱼虾…”  

“然后循祖宗漕粮入京之制,用蚕盐之法,配与天下贫苦百姓…”  

“同时,可鼓励地方,多售海盐及鱼干…所得利润,一半归中枢,一半留与地方州郡,为其经费!”  

韩绛和吕公著听完,都是心头摇动。  

他们自然听得懂,赵煦的意思。  

在大宋并不是所有商品,都会征税。  

皇帝要的贡品,就没有任何税收。  

甚至地方还得自己掏钱,自带干粮帮皇帝送到京城。  

同样的,汴京的漕粮,也不需要交税。  

从东南起运的漕粮,在大运河上一路绿灯,直抵汴京,中途没有任何官府刁难、吃拿卡要。  

正是因此,汴京的粮价才会长期维持在低位——基本和产粮地持平(北宋皇帝长期对汴京粮价进行补贴,人为压低了汴京粮价)  

所以,都大江淮等六路发运使司衙门以及白波三门发运使衙门的差遣,从来都是肥差——因为可以在漕船上夹带商品,一年下来,哪怕是个小官也可以轻轻松松赚到几百贯甚至上千贯的利润。  

所以,用漕船之制,就是要宣布中枢定点采购的海盐、鱼干,在天下州郡免税通行。  

用蚕盐之法,配与百姓,则是要将这些东西,强行卖给百姓。  

鼓励地方多售海盐及鱼干,所得利润地方和中枢对半开,就是给地方官府分配好处了。  

这算是打一棒子,又给颗甜枣了。  

这样一来,似乎是三赢了。  

百姓交的钱,现在可以拿到实物了,不再是和过去一样,给了钱却看不到盐。  

如今,至少可以拿到一些实物了。  

登州等地的海盐、鱼干,现在也能卖出去了。  

朝廷和地方,大抵也能赚到一些钱。  

就是…  

两位宰相,总感觉有些不太现实。  

可能吗?  

大家都赢的话,谁在输?谁在付出代价?  

可他们也不敢问,更不会问。  

原因很简单。  

这个事情,是官家亲自提出来的。  

而且,为了推进这个事情,官家可是发了脾气,做了文章的。  

这就意味着——他无论如何也要做这个事情。  

甚至可能有了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决心!  

同时,蚕盐法的败坏,和他们的父亲都已经捆绑在一起了——官家已经暗示了。  

所以,现在改革蚕盐法,使之重新恢复一定济贫属性。  

等于给他们的父辈解套。  

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在这个事情上做文章了。  

于是,韩绛也好,吕公著也罢,都只能唱赞歌。  

“圣明无过陛下。”  

“唯我陛下,仁圣睿智,泽被苍生…”  

两位宰相在短暂的迟疑之后,就立刻开始唱赞歌了。  

不管怎么说。  

至少在现在看来,两位宰相都觉得,官家的改革方法,是没有问题的。  

就算有问题,那也是后来人的问题。  

尤其是韩绛,他马上就要致仕退休养老了。  

才懒得为未来操心呢。  

他现在只想着风风光光的致仕。  

也就是吕公著,多留了一个心眼,在拜贺之后,持芴问道:“陛下,老臣斗胆,想请教一下,这海盐和所谓的鱼干,大约是在什么价位?”  

无论是太贵,还是太便宜,都会有问题!  

赵煦听着,轻笑一声,对着身旁的石得一吩咐:“石得一,将登州月前的海盐盐价,以及那些滞销的鱼虾价格,与两位宰相通报一下吧!”  

“诺!”石得一领命,然后上前,对着两位宰相拱手一礼后,道:“两位相公探事司月前在登州市井,所见海盐,分为三等…”  

“最上等,每斤海盐约四十钱,次之二十余钱,最末等每斤十余钱…”  

“至于滞销之鱼干、虾干,皆小鱼小虾,品相好者一斤不过十余钱,若是劣者不过,数钱而已…”  

“若是中枢直接采购,价格只会低!”  

这是自然!  

大量批发,本来就会便宜,朝廷直接采购,官府黑心一点的话,直接可以打个地板价。  

吕公著听着,深深吁出一口气:“竟这般便宜?”  

他有些不可思议了。  

景佑以前,朝廷规定,蚕盐一斤百钱,价格比私盐略低,所以被很多百姓视为德政。  

现在,登州的海盐价格,居然这么低?  

而且,还是市价!  

换而言之,它的成本价,会低到超乎想象!  

所以…  

一旦这样的海盐,大量涌入市场。  

官盐怎么办?  

吕公著一下子就出了一身冷汗。  

要知道,大宋官盐收入,虽然一直受到私盐的冲击。  

但在国家收入比重中,一直不低。  

旁的不说,陕西各路实行的钞盐法,每年发行盐钞三百万贯。  

这笔盐钞收入是陕西各路边军的军费保证!  

同时,大宋官盐其实一直只占市场的一小部分份额。  

真正占据大头的是私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