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百二十六章 难道他是天生的帝王?

第五百二十六章 难道他是天生的帝王?(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拗不过大腿!  

他们也理解。  

毕竟,官家年少,圣质仁厚,孺慕圣人之道,想为民做主,想给百姓减轻负担。  

这是好的。  

只是,这世界太复杂了。  

并不是非黑即白。  

有时候,上位者眼中的好政策,落到下面却会害死无数人。  

甚至,一些在北方反应良好的政策,一旦挪到南方,就可能导致很多人家破人亡。  

官家年少,不知道这些,没有吃过教训,会有些天真的想法,都很正常。  

等他吃了亏,等他长大了,自然会知道轻重的。  

就是…这中间的时间,天下恐怕要添不少无辜亡魂了。  

没有办法!  

他们只能牺牲掉了。  

两位宰相都在心里悠悠一叹。  

然后,他们就听到了小官家那稚嫩的声音。  

“既如此,朕就和两位相公,说说朕的一些想法…”  

“若有不足之处,请两位相公及时的匡正、指正,勿因朕之言而有所顾忌!”  

说着,赵煦也看了看屏风后的范百禄。  

他自然也很在乎自己的形象。  

可惜!  

他没办法亲自去看,自己实录里的文字。  

只能通过石得一、刘惟简、冯景等人,悄悄的隔三差五去看一趟。  

韩绛和吕公著却在听到这个话后,都抬起头来。  

什么意思?  

官家不是要罢废蚕盐?  

是要改革?!  

便见着殿上的小官家,对着身边的内臣冯景伸了伸手:“冯景,且去将福建观察使、判泉州事蔡公的实封状取来。”  

“另外,将知登州事苏轼、知明州事陈睦本月的实封状都给朕取来。”  

“诺!”  

冯景领命而去。  

两位宰相听着,面面相觑。  

实封状?  

蔡确、苏轼、陈睦给官家进了实封状?  

而且,在里面都谈及了蚕盐钱?  

他们提了什么意见?  

两位宰相开始好奇起来。  

心态也在这个时候放宽下来。  

因为他们发现了,小官家似乎并不想一纸诏书,就直接罢废掉蚕盐钱。  

他似乎是想改革蚕盐钱!  

两位宰相顿时精神一振。  

若是能找到一个办法,改革蚕盐钱的弊端,恢复其济贫的功能,又不影响地方官府的税收。  

那就真的是善莫大焉了!  

可问题是——这可能吗?  

自古,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样想着,那位官家身边的大貂铛就带着三封劄子,来到了殿上。  

“将蔡公等的实封状,与两位宰相看看!”小官家吩咐着。  

于是,那三封实封状,被送到了两位宰相面前。  

韩绛和吕公著伸手接过来,开始传阅。  

然后,他们两个就发现,这三人的实封状,根本没有讲蚕盐的事情。  

只是在和天子汇报,他们在各自辖区做的事情,同时也报告着他们按照天子旨意,所做的那些事情的进度。  

而他们在实封状里,提及了同一个事情——大奥。  

比如说,蔡确报告说:自蒙官家德音,予臣指挥,并赐大奥图纸以来,臣奉旨意,于泉州建大奥,以广船舶,今已建船百余云云。  

然后就是这些船的尺寸、大小和价钱。  

以及蔡确对这些船只的处置办法——奉旨意,假与愿贷之民,一年免息,二年利息减半。  

于是泉州百姓三呼万岁,皆以为‘圣天子功德无量’云云。  

然后就是陈睦的报告。  

陈睦也言,奉旨意,蒙德音,得赐大奥图纸,于是遵旨意于明州选精于船舶之船坊主,各赐大奥之术,假贷官钱XX贯与之,又奉诏赐给明州官船营造诸司历年所存技术、图纸。  

于是明州船厂大兴,明州船舶日盛云云。  

而在登州的苏轼则报告说——自奉德音,以大奥为船,登州船舶日多,出海者日众,今已有渔船三千,雇工数万,日夜为鱼干云云,只是有些鱼干不太好卖,恐渔民亏本云云。  

三位大臣,报告了一个所谓‘大奥’在三个地方的使用经验,以及三地不同的政策。  

在泉州,蔡确主持了大奥在官造船舶作坊的应用。  

并普及了从广州、明州等地造船业的很多技术。  

什么水密舱,什么龙骨铺设,船帆等等,不一而足。  

然后,蔡确主持了,将建造的船舶,以秦汉官府假牛的方式的,租给愿意出海的商贾、百姓的程序。  

还给了优惠政策。  

第一年免息,第二年利息减半,到第三年才收取全额利息。  

明州那边,陈睦主持下,则开始扶持民营、私营造船厂。  

并将大量官府技术,传授给这些造船厂的场主。  

同时,在陈睦的主持下明州官府好像还挑选了几家在地方上造船有名的场主,由官府提供优质廉价低息贷款,让他们去扩大经营,扩大造船规模。  

甚至官家还给过旨意,允许陈睦所选的船厂,享受免税的待遇,以让这些人扩大经营,提高造船厂的产量。  

而在登州,则是另外一个画风。  

登州的大奥,似乎主要是以中小型的渔船为主。  

生产出来的船舶,也基本都是假贷给那些无地的百姓,让他们出海打鱼来还债。  

同时苏轼似乎在当地,扶持了几个士绅家族,建立了大型鱼干晾晒地,雇佣大量的无地青壮,晾晒鱼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