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七十七章 蔡京的循循善诱

第四百七十七章 蔡京的循循善诱(5/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须得让其在太学之中,熟读圣人经义,再学忠孝仁恕之道!”  

两宫听着,眼前一亮。  

特别是太皇太后,对赵煦的这个想法非常喜欢。  

就是…  

“官家,朝野上下,恐怕会有非议吧?”太皇太后担心的说道。  

将一个朝官,就这么送进太学再学习?  

这确实会有争议!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勿忧!”  

“孙臣听说,国朝无论是进士还是恩荫官,在授官注阙之前,都要在吏部经过考核,须得身言书判之后,方能授官注阙!”  

这是从唐代传下来的规矩。  

无论是进士授官,还是恩荫授官,在正式任命之前,吏部都要进行考核。  

也就是所谓的身言书判。  

看长相、看言谈,再考其政务、刑名、钱谷。  

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还要考专业的问题。  

当然了,这些现在都已经形同虚设,只是走一个过场了。  

特别是对二代们,这身言书判就和不存在一样。  

只要去考的,就没有不合格,不优秀的。  

“既然,做官需考核,这做士大夫,也当如此。”  

“这个权知滑州,以孙臣所知,并非进士出身…”  

“想来,当年他的功课,也不是太好。”  

“叫他去太学,再学圣人经义,重新认识、学习圣人之道,孙臣以为,这对他和朝廷都是好的。”  

两宫听着,对视了一眼,都点了点头。  

是啊!  

祖宗法度,当官要考核才能授官注阙。  

现在,这个吴安持,连圣人仁恕宽厚之道都不放在心上,甚至不顾太皇太后坤成节圣典,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他确实是心中没有圣人之教,也忘了大臣的本份。  

命其去太学之中反省、再学习,这是对他的爱护,谁都挑不出错来。  

就是…  

朝臣们会答应吗?  

两宫的这个忧虑很快就不存在了。  

因为御史中丞傅尧俞的奏疏,被送到了两宫面前。  

在奏疏中,傅尧俞言辞极为激烈的弹劾了吴安持当街行凶的行为。  

认为这个人‘实不堪为大臣’。  

所以,他直接建议两宫:罢其官爵,永不叙用。  

对傅尧俞来说,这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是他的身份地位应该说的话。  

身为御史中丞,若是连这种事情,他都不敢发声,那他傅尧俞就该回家去种地了。  

而随着傅尧俞的奏疏入宫,其他御史的弹章,也接连而至。  

不分新党、旧党,都开始对吴安持落井下石。  

没办法!  

这个事情,是太师文彦博起的头。  

文彦博和吴安持是亲戚,尚且都大义灭亲了。  

他们这些御史台的乌鸦们,若是在这个事情上装聋作哑了,公信力何在?  

再说了,傅尧俞都带头冲锋了。  

御史们哪怕只是为了表面态度,也要跟进。  

随着御史们弹章不断入宫,两宫于是开始召集宰执,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  

顺便,就将赵煦的意见,拿出来与大臣们商量。  

然后…  

自然就没有然后了。  

所有宰执大臣,包括和吴家关系非常密切的吏部尚书韩忠彦、礼部尚书曾孝宽,都对赵煦的处理意见,非常拥护。  

纷纷直言:诚乃至仁至圣之言。  

门下侍郎司马光,甚至上书说:诗云:与其惩,而毙后患,此先王所以治天下,今天子用先王之教,而施仁恕于大臣…  

没办法!  

赵煦的提议,完全符合儒家的传统价值观。  

不用刑罚,而用道德感化来教化世人——特别是士大夫!  

而吴安持做的事情,实在上不得台面。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吴安持他爹死了!  

而他的老泰山王安石虽然活着,但显然,王安石不会管他的死活。  

既然如此,那大家对吴安持落井下石,也就合情合理了。  

至于你要问,那些昔年的吴家故旧、门生,怎就不帮忙说句话?  

请参考一下晏几道。  

晏几道之父晏殊在世时,提拔的门生故旧多不多?  

这些人有伸手拉过晏几道一把吗?  

没有!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现实。  

所谓门生故旧,那是得伱家大人还活着,还有影响力的时候,他们才会认。  

你家大人都没了。  

谁还认你?  

哪来的回哪里去吧!  

要是认不清自己的话,就撒泡尿照照镜子。  

别给自己找不痛快!  

(本章完)  

最新网址:lewenge  

如果你对有什么建议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明智屋中文没有弹窗,更新及时)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