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五十三章 太皇太后终于死心了

第四百五十三章 太皇太后终于死心了(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会将多数时间抽出来,用来培养自己的继承人。  

仔细想想也是!  

先帝驾崩前,当今就已经搬进庆宁宫,住了差不多半年多。  

在庆宁宫外围,先帝所用皆其心腹爪牙。  

庆宁宫内,更是精挑细选。  

足可见先帝对当今的重视!  

所以啊,这位恐怕早就在心中,矢志于振兴父辈的事业了吧?  

吕公著想到这里,心中就多少有了些苦涩了。  

他开始对韩绛之后,章惇上台的未来,感到忧虑。  

“司马君实的忧虑,倒也不无道理。”他在心中感慨着。  

帷幕内的两宫,脑瓜子到现在都还是嗡嗡嗡的。  

她们费了不少功夫,才终于消化掉了今天涉猎到的新知识点。  

从晚唐到五代再到大宋,从两税法到杂役、力役、色役。  

这些东西是身边的人不会和她们说,大臣们就算说了,也是一笔带过的内容。  

如今骤知之下,自然难免心烦,有些不太想碰这摊烂摊子了。  

于是,太皇太后试探着问道:“官家,这役法改来改去,总归是不爽利,何不恢复仁庙嘉佑旧制?”  

赵煦还没有回答呢。  

韩绛和吕公著就已经持芴而前:“娘娘不可啊!”  

“为何?”太皇太后不太高兴了:“恢复嘉佑旧制,最多也就是让一等户、二等户吃些亏罢了。”  

“哪像现在,天下州郡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仁庙嘉佑之制,在她心中的地位本来就极高。  

两位宰相再拜,韩绛进言道:“奏知太皇太后,嘉佑役法,实则在嘉佑之时,就已难以维系!”  

“朝野有识之士,如已故的范文正公、富韩公、韩魏公,以及如今在朝的文太师、张节度等元老,都曾纷纷奔走、呼喊…以为天下第一大弊也。”  

太皇太后就不乐意了。  

她问道:“那缘何老身常听人言,役法之弊,不便于百姓?”  

吕公著叹息一声,只能出来拜道:“奏知娘娘,此乃小人怨怼,诽谤朝政之言,不足为信。”  

赵煦见着,嘴角就溢出些笑容来。  

这就是吕公著。  

别看他平日里,对王安石的免役法、青苗法总是满脸不屑。  

但实则,真要罢废的时候,他就又会往回找补了。  

就像上上辈子,司马光执意要尽罢新法。  

吕公著就一直扭扭捏捏,不肯配合。  

最后还是司马光死前,握着他的手,逼着吕公著答应罢废的免役法。  

原因?  

吕公著可太清楚,免役法和差役法的区别了。  

免役法,要的只是钱。  

差役法要的却是别人的命,甚至是大宋的命!  

太皇太后见着此景,不由得看向赵煦:“官家觉得呢?”  

赵煦笑了笑,答道:“奏知太母,皇考在日曾教过朕,皇考言:嘉佑役法,实是利归于下,而怨归于上!”  

“皇考原话是:嘉佑役法,常使一小吏可破一家,令一大户灭门,而朝廷不得其利,反受其害。”  

“长此以往,甚至可能酿成不忍言之事…”  

韩绛、吕公著顿时持芴匍匐:“先帝神圣,洞见万里,臣等感佩!”  

这正是嘉佑役法,必须改,也不得不改的原因。  

须知,如今的大宋社会,处在一个极为敏感的时期。  

汉唐的门阀世家体系,已经被彻底摧毁、消灭。  

而明清时代的地方宗族体系,现在还只有一个萌芽。  

如今大宋社会,依旧沿袭着汉唐以来,诸子析产的传统。  

也就是父母在,居一家,父母亡,诸子各分家产,各为一家。  

所以现在的民间,并没有一个强大到足可对抗官府的势力。  

像明清时代,那种皇权不下乡,宗族族长关起门来,可以用宗法处置、决断大部分乡民矛盾的事情,在大宋是没有土壤的。  

因为,构成明清宗族社会底色的物质基础是祖田、祭田等等族产。  

在掌握了这些财富后,族长就可以决定,谁家吃饱,谁家饿肚子,也可以决定谁家的孩子可以读书,谁家的孩子只能去放牛。  

而现在,所谓祖田、祭田什么的,才刚刚萌芽而已。  

这还是范仲淹带起来的风潮。  

范仲淹在家乡,设置义庄、义学、义田,以养范家子孙。  

很快就会有人发现,这个办法的妙处。  

因为,义庄、义学、义田,属于宗族所有。  

可以免于诸子析产,可以被子孙世代传续下去。  

等于给家族托底,让子孙再不济也能靠着族产生活。  

聪明人很快就会打起范仲淹的旗号,开始在家乡修桥补路,捐田助学。  

类似的操作,在现代也有。  

以慈善之名,用信托之术,规避遗产税。  

扯远了。  

回到现在的大宋社会,这是一个没有世家门阀,也没有宗族的社会。  

这就意味着,普通百姓和官府之间没有什么议价能力。  

官府手中掌握着普通人的生杀大权。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在熙宁变法前的普通人若是忽然暴富了。  

猜猜看,他会遭遇到什么?  

答案是:衙前役。  

所谓衙前,在过去分为两种,一曰:长名,二曰:乡户。  

前者就是所谓的胥吏,父死子继的肥差。  

后者则是让人闻风丧胆,让天下州郡富户瑟瑟发抖的恐怖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