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四十六章 司马光在行动(3)

第四百四十六章 司马光在行动(3)(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语着。  

成王年幼,需要周公辅政七年。  

当今官家,哪来的元老顾命大臣辅政?  

他根本不需要!  

以文彦博所知,他的那个平章军国重事,就是当今官家发明创造出来的。  

此外,冯京、张方平的节度使头衔,韩维知河南府,冯京知大名府,皆其手笔!  

成王在十岁的时候,能做到这些吗?  

不能!  

“也不是我朝的汉章帝、汉明帝!”文彦博继续呢喃着。  

章帝、明帝即位的时候,都已经成年了。  

和当今官家,没有可比性。  

当今官家的性子,和这两位明君,只能算是形似而已。  

那么真正和这位官家年纪相仿、手腕相当的人是谁?  

文彦博搜遍史书,只找到了一个相似的例子。  

“当今官家,与和帝颇类!”他压低了声音,低低的沉吟着。  

汉和帝,即位之初,年纪和当今相仿。  

其同样为朝野公认,乃聪慧、明断之君,即位不久便尽得朝野人心归附。  

于是,隐忍数载,瞅准时机,便发动了忽然的政变,一日尽诛窦氏权臣,将上下大权收归己有,旋即开始亲政。  

其在位执政虽不过十余年,却将汉室推向巅峰。  

史称:永元之隆!  

他文彦博,怎么敢和这样一位天子唱反调?  

不敢的,绝对不敢的。  

司马光步出文府。  

司马康在旁边,小心翼翼的看着自己的老父亲的神色。  

“大人…”他低声宽慰着:“太师老迈,不愿多事,是人之常情。”  

司马光冷笑一声:“什么人之常情?”  

“他文宽夫,从来如此!”  

早在仁庙时代,文彦博文宽夫,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  

不敢和权贵对抗,甚至会对权贵摇尾乞怜。  

当年温成张皇后得宠,文彦博就眼巴巴的凑了过去,巴结张家。  

靠着张温成的枕边风,才当上了宰相。  

如今,文宽夫不过是旧疾复发。  

在司马光看来,文彦博这是害怕影响到他孙女在宫里的地位。  

可耻!  

不配为君子!  

“那现在如何是好?”司马康问道。  

司马光看向张方平府邸的方向,也看向吕公著在榆林巷的府邸。  

沉吟片刻,道:“回家!”  

文彦博不肯站出来,张方平那个老狐狸会吗?  

呵呵!  

不要看,现在张方平的名声好得不得了。  

可若将时间向前推到庆历、皇佑、嘉佑时代。  

那个时候的张方平,可是天下皆骂!  

为什么?  

他在当三司使的时候,对两淮、两浙,敲骨吸髓。  

熙宁时,王安石的均输法,就有几分是从张方平旧年任三司使时的故智里的来的。  

至于吕公著?  

他或许会反对章惇回朝拜相。  

但他绝不可能站出来。  

司马光现在算是看清楚了这些昔年的同党。  

一个两个三个,都只为个人门户私计,只计较一时得失,没有人将天下成败,社稷兴衰放在心上。  

靠他们是不行的了。  

“那…”司马康问道:“如何是好?”  

司马光抬起头,目光坚定的道:“天子圣明,定可知吾!”  

“啊?”司马康被吓到了。  

“吾要上书求对!”  

司马光决心已定!  

什么传统,什么宰执同列非议,什么惯例,他都管不了。  

必须将章惇拦在都堂之外!  

司马康却被吓坏了。  

执政在没有得到其他宰执同意,甚至没有通知其他宰执,就上书求对?  

他却不知,司马光已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对司马光来说,这一年来,他已经憋闷的足够久了。  

再也无法忍受了。  

若再这样下去,这执政,他不当也罢。  

赵煦此时,正在琼林苑的后苑。  

如今正值初夏,琼林苑中百花齐放,蝴蝶飞舞,蜜蜂萦绕。  

但,赵煦却并没有时间,欣赏这琼林苑最美好的时节。  

此时,他正端坐在这后苑的一处偏殿中。  

看着那一件件,专一制造军器局近来新制的器物,在沈括带来的官吏指挥下,一一陈列。  

这些东西都是赵煦近来,断断续续的通过口谕、手诏的方式,吩咐沈括、童贯等人营造的一些简单器物。  

“官家,这是臣奉圣旨供应皇城司而造的刨子…”  

沈括拿起一件木制的方形器物,对着赵煦介绍起来。  

“此物,自造之后,臣等体量详查,确是简练适用!”  

赵煦接过来,将那刨子放在手中细细把玩,然后点点头:“善!”  

刨子不要看简单。  

但却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赵煦能知道刨子,而且还能知道其构造。  

自然是因为他在现代留学的缘故了——很多文物都需要鉴定,而鉴定文物,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技术特征。  

明清家具,为何会出现大量硬木家具?  

黄花梨、金丝楠木等家具,为何是明清时代出现?  

就是因为刨子在明中晚期才开始成熟,并大量应用。  

而在那之前,中国家具以漆器为多。  

也没有什么人用硬木制作家具。  

而有了刨子,就会出现大量的木匠。  

同时,刨子也会让现在还无人问津的黄花梨,成为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