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百零二章 热闹的靖安坊

第四百零二章 热闹的靖安坊(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吕公著知道,这就是堪比上古圣王的伟业。  

因为只有那些古代的圣王,才能在不增加百姓的负担,也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做到这样的事情。  

也就是宋辽交子的成功,让他得以在经济领域,拥有足够的发言权。  

不然的话,就这个事情出来,朝野上下都会炸锅。  

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天书事件。  

赵官家一拍脑袋,带着宰执大臣,直奔泰山,玩起了角色扮演,假装自己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  

然后…一地鸡毛…  

跟着真庙一起胡闹的那几个宰执,后来都被人编排成什么样了?  

五鬼啊!  

想到这里,吕公著就对李常道:“公择看完靖安坊,回来与老夫说一声。”  

“诺!”李常当然听得懂吕公著的意思:“请恩相放心,学生一定会将所见所闻,录于纸上。”  

李常辞别吕公著后,再次骑上马,直奔靖安坊而去。  

绕过旧封丘门,穿过东向御街,很快的他就到了靖安坊。  

而李常发现,聚集在这里的同僚,已经有不少了。  

几乎所有有志于三省两府的大臣,似乎都出现在这个小小的靖安坊附近。  

户部尚书曾布、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礼部尚书曾孝宽、吏部尚书韩忠彦…  

便是那些暂时无望三省的大臣的身影,也在其中若隐若现。  

此外,在京元老的子弟,也出现在坊中。  

李常没费什么力气,就看到文及甫、张安道的身影。  

此外,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似乎站在一个阁楼,拿着东西在写写画画。  

李常知道,司马康主持发行着仅次于汴京新报的汴京义报的刊行、编纂。  

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因为,现在汴京城里,其实傻子都知道,汴京新报背后是谁?  

而汴京义报又是怎么办起来的?  

特别是后者——天子亲赐活字于执政司马光。  

错非如此,汴京城里,又怎么可能只有两份能够公开发行,而且大胆议论朝野内外,天下四夷之事的小报?  

真当别人是傻子?  

这种能赚钱,还能影响舆论倾向的事情,要真没有限制,谁都可以做,早就泛滥开了。  

实在是这种犯忌讳的事情,只有皇权默许,才能做的啊。  

不然皇城司、开封府、三衙诸司。  

随便一个衙门,就可以将这等胆大妄为,不知好歹,妄议朝政的家伙丢去监狱,甚至送去沙门岛了。  

正是因为明白这个,御史台的御史们,才能容忍自身话语权被人侵蚀。  

李常在靖安坊内下了马,然后悄悄的凑到了文及甫的面前。  

“周瀚…”李常轻声问着:“可发现了些什么端倪?”  

文及甫回头看到李常,赶忙拱手:“李公安好。”  

然后他才答道:“暂时没有发现什么情况。”  

“只知道,今日早上,官家身边的大貂铛宋用臣与开封府右军巡检司的官吏,在这靖安坊内,似乎挨家挨户的查问了一些事情。”  

“什么事情?”李常问道。  

“好像听人说,是询问靖安坊的民居价钱!”  

李常皱起眉头:“宫中打算出钱购买民居?”  

“估计是了。”文及甫点头。  

这在大宋不奇怪。  

皇帝花钱向老百姓买房子买地皮,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当初,仁庙时代,汴京人把房子修到了皇城根脚下,堵塞禁军巡逻通道,仁庙下诏拆毁,也照样给钱赔付被拆民居。  

先帝时修皇城内环和外环,拆毁官屋、民居数百,对被拆毁的民居先帝诏‘准市价给之’。  

公事如此,私事就更会花钱了。  

赵官家们在这种事情上,是不会小气的。  

李常越发迷糊了。  

拿着勋贵们的祖宅,然后收购附近民居。  

宫里面到底要做什么?  

于是,他小声问道:“周瀚可知,当今圣上,意欲何为?”  

文及甫摇摇头。  

宫里面虽然传出了天子誓言要给两宫修建宫殿的事情。  

可具体打算怎么做?宫里面的人,却把嘴巴闭的很紧。  

现在,连文及甫都不知道其中详情。  

这就让李常犯了难。  

不知道官家要做的事情,叫他如何去揣测、推测?如何吹捧?站队?  

他可急死了。  

毕竟,宫中有说法,据说都堂要扩编。  

宰执数量很可能不再限定东府五人、西府两人。  

这就意味着,像他这样本来没可能的人,现在有机会混一把清凉伞了。  

那可是清凉伞呐!  

人臣一生的最高追求,也是可以恩荫子孙的最高荣耀。  

赵煦看着宋用臣,统计来的数字。  

然后他就惊讶了一声:“靖安坊,倒还蛮大的呐!”  

宋用臣躬身答道:“大家,靖安坊单论面积,当是内城仅次于宣化坊、兴国坊、敦化坊之坊市。”  

“臣已丈量,其南北阔五百一十三步,东西长四百二十五步,其南北略长,东西略窄。其坊中民居百余户,大都是历代侵占土地所建,大多数民居,皆是门屋之制,其制法当五房门一间两厦,号为院子。”  

“然而民间多违法而建,其院子之中,六房、七房、八房者比比皆是。”  

这是自然。  

汴京城是个商业城市,一切向钱看。  

所有房子,都有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