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三百五十四章 宝津楼会议(2)

第三百五十四章 宝津楼会议(2)(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宝津楼的一楼是宴殿,也就是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同时也是每年皇帝在此观赏百戏和禁军骑射表演的地方。  

这里的私密性太少。  

所以,赵煦带着群臣,登上了宝津楼的三楼。  

这里就好多了!  

而且,视野很开阔,一眼就能看到整个琼林苑的景观,甚至可以看到远方金明池中的游人。  

燕援率领的御龙直,从宝津楼的二楼开始布控。  

而在一楼,是燕达率领的禁军护卫。  

于是,这宝津楼的三楼,成为了这个世界上私密性最好的地方。  

“卿等都坐…”赵煦坐到御座上后,就对着群臣道。  

“谢陛下!”群臣躬身拜谢,然后,各自按照着官职高低落座。  

伴读生们,因为没有官职差遣,所以就只能坐在最角落里。  

赵煦看到所有人都坐下来后,就说道:“朕今日与卿等巡城,虽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些事情…”  

“可,朕与卿家等,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现在就讨论一下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吧?”  

范纯仁起身拜道:“陛下,臣等一路所见所闻,侵街之人,不是某位外戚之家的旧日之仆,便是某位勋臣之家的往日故旧…”  

“可见,侵街者,非百姓也,乃公侯也!”  

“欲治侵街,责公侯可也!若外戚勋臣,严加约束其旧仆、故旧…侵街之事,必不会再有!”  

苏辙当即跟进,拜道:“范侍郎所言,臣以为甚是!”  

“乞陛下将此事下都堂…”  

这就要扩大化这个事情,甚至掀起一场对外戚勋贵的打压浪潮来。  

程颐也道:“外戚勋贵,世代受国家之恩,享黎庶供应,此辈非但不知恩,反而纵容其旧仆故人,为非作歹…“  

“臣以为,或可下御史…”  

程颐就更是勇士了。  

下御史?  

下御史,不废掉两个外戚勋贵的爵位,这事情就收不了场!  

因为乌鸦们,会群起而上的。  

赵煦笑了起来。  

无论是范纯仁的提议,还是苏辙、程颐的进言。  

都只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说的。  

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皇帝!  

外戚勋贵是什么?  

绝大部分,皆是历代正任武臣之后啊!  

太祖杯酒释兵权,和武臣们达成的是什么协议?  

兄弟们,跟大哥我走!  

大哥我当官家,兄弟们子孙富贵!  

而历代官家,以身作则,积极维护着每一个功臣的子孙富贵。  

连王诜这样的人,都能尚公主!  

历代以来,皇后、妃嫔,更是大都选自武臣之家。  

正是有了这些榜样,其他武臣看到了,才会心甘情愿的给赵官家们卖命,才会老老实实的吃苦、受委屈,明知道不对,也依旧乖乖听从赵官家们的瞎指挥。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吃苦,子孙享福。  

他们更明白,赵官家绝对不会亏待他们!  

所以…  

休说是这些外戚勋贵们,都用了白手套,隔着一层侵街了。  

就算是他们本人光明正大的侵街捞钱。  

赵煦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了不起骂一顿!  

就像太祖皇帝骂张美——你糊涂啊,抢女人干什么?要女人,朕赐给你!  

回头,就对那个来告御状哭诉张美抢了他女儿的老头说:张将军是朕的爱将,也是大宋的长城啊!他守护了你们沧州太平,保护了沧州百姓的安全,伱们要感恩!  

张将军的恩情,你们沧州人还的完吗?还不完!  

何况,你不过是农民,你女儿也只能嫁给农民,现在张将军自降身价,纳了你女儿,这是你赚了!  

更何况,这些家伙和宫里面的关系,千丝万缕。  

基本上都能在两宫面前说上话,搞不好其中有些人家里的母亲、祖母,还是太皇太后或者向太后的手帕交。  

赵煦看了看那四个,已经主动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勋贵子弟。  

心中点点头:“还算是懂事!”  

于是,赵煦说道:“卿等且先别急…”  

“此事,还是弄清楚缘由和根本的…”  

赵煦看向范纯仁,道:“范卿,朕记得,卿父范文正公当年的一个故事…”  

“当年,范文正公为杭州知州,遇杭州饥荒,百姓无米而食…商贾却趁机囤积居奇,惜售、吝售…”  

“一般而言,大部分官员遇到类似事情,都会选择打压米价…”  

“可范文正公,是如何做的呢?”赵煦微笑着问道。  

这个事情,范纯仁是亲历者。  

他恭身答道:“先臣张榜公示,不限杭州米价,于是四方之商贾,纷纷运粮入杭州,待四方之粮入杭州,先臣命开官仓,以平价售粮,于是杭州米价应声下跌…”  

赵煦抚掌而赞:“不愧是范文正公!”  

然后,赵煦问道:“为何,范文正公在杭州可以如此施为?”  

“为何只有范文正公可以在杭州如此?”  

范纯仁当然知道,于是答道:“奏知陛下,乃是因杭州水路发达,四方商船云集,又因杭州地处东南,物产丰饶…”  

赵煦点点头,道:“这就对了!”  

“朕虽然年幼,不知世事,更不知民情…但朕还是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典故…”  

“地方不同,民情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所以,圣人因材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