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两百八十八章 苏轼在登州

第两百八十八章 苏轼在登州(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如何?”赵煦想起了那位真正的大文豪,在现代被无数学生视为大魔王的苏轼,于是问了一句。  

“逻卒们根据入京的登州商贾、士人们的传说…”石得一答道:“苏轼在登州为官以来,已经做了不少好事…”  

“他还命登州百姓,多造渔船,出海捕鱼…”  

“为了让登州人吃海鱼,他还亲自下厨,做了许多美味,送给登州州衙上下的官吏食用,还将相关做法,贴在了州衙的布告栏中…”  

赵煦听着,毫不意外。  

苏轼就是这样的。  

他是个大嘴巴,也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更是一个心系百姓的人。  

同时还是个大吃货!  

所以…  

他在登州恐怕要在当地留下佳话了。  

可能几百年后,东坡鱼将要和东坡肉一样,成为名菜。  

搞不好,将来又要多一个争抢‘苏东坡故居’的地方了。  

想了想,赵煦就问道:“苏轼如今的寄禄官是朝奉郎吧?”  

石得一点点头。  

赵煦道:“他就任才数月,不好直接提升他的寄禄官…这样,加个馆阁校勘吧!”  

说着,他就继续提笔,然后写了一道除授指挥,交给石得一:“送去中书,叫中书舍人刑恕草制除授文字!”  

“唯!”  

登州。  

苏轼拿着筷子,品尝着自己刚刚做好的一道蒸鱼。  

蒸鱼用的是秋天捕获后晒干的大海鱼。  

晒干的海鱼,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泡发,就可以上蒸锅。  

放上茱萸、酱油、猪肉还有苏轼在黄州时学到的一种特制的农家酱料后,味道鲜美至极,一点腥味都没有!  

不止是大人们很喜欢,就是苏轼的几个孩子也很爱。  

吃着美味的海鱼干,苏轼就有些诗兴大发。  

正准备酝酿酝酿,就提笔写下此时的感慨,门外却传来了他的下属,权知蓬莱县李格非的声音:“明府…明府…”  

“文叔?”苏轼站起身来,命人将李格非迎进来,问道:“何事?”  

李格非本来是京官,还是国子监的官员,本该前途远大,奈何他的亡妻是已故宰相王珪的女儿,他还曾亲临王珪葬礼。  

所以,就犯了一些人的忌讳被发落到了登州。  

刚好碰到了苏轼履任登州,这两人一碰面,就颇有些相遇太晚的感觉。  

李格非对苏轼的尊重和尊敬,更是不能用语言形容。  

几乎是如同弟子门生一般,侍奉苏轼。  

“明府,今天早上,又有一群从河北来的淘金客,到了蓬莱县…”李格非一进门就开始诉苦:“这天寒地冻的,也不知道他们来登州作甚?”  

“海上都快冻结了,连渔船都不能出海,他们还跑来淘金…”  

“还请明府快快上书官家,禁了登莱的金矿矿脉吧!”  

苏轼听着,微笑起来:“文叔勿忧,人来不怕,人来不怕!”  

登州的人口,如今将将两万三千户上下,不过十一万的总人口。  

主户占了八成,剩下的客户才两成,这就使得登州的各种雇役工人的工钱居高不下。  

汴京城外挖壕沟的民夫,每天才百二十钱。  

在这里,雇人修路、挖渠,一天就要百钱了。  

苏轼本来想修水利,结果一算账,发现根本吃不住,所以苏轼才会鼓励渔业——他得有钱,才能开工。  

在发展的渔业的时候,登莱金矿大发的消息传开,淘金客源源不断而来,这就给登州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虽然说宋用臣清淤的时候,以高价招走了大半。  

可也有不少人选择留下来。  

这些留下来的人,只要有个温饱,就肯给官府干活。  

而且还有着源源不断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登州、莱州。  

这些人都是打着提前抢占淘金有利位置的主意,所以在冬天还不断涌入登莱。  

但这却让登州的官员,都焦头烂额了起来。  

大量外乡人的涌入,让治安开始变得严峻。  

监狱很快就关满了犯人。  

但苏轼很喜欢,因为监狱的犯人,不就是写着‘免费’两个字的劳动力吗?  

于是,全部送去修水利、道路和桥梁。  

李格非当然知道苏轼的算盘。  

所以他也只是来诉苦的。  

“明府啊,再这样下去,府衙和县衙的官吏、差役,就都要累坏了…”  

苏轼不以为意,他轻声道:“文叔不必忧心,且回去告诉府衙和州衙上下,本府会记得他们的辛苦!”  

“等到这个冬天过去,开春之后,渠道、道路都已经完工,本府不会忘记上下有功之人!”  

“一定会上禀朝堂,为诸君请功!”  

李格非听着,道:“这些事情,下官已经说了很多次了…”  

“奈何,光靠许诺,恐怕难以激发上下了…”  

苏轼入冬后,就一直在画饼,都说开春后就请功。  

一开始确实效果很好,可现在,随着压力越来越大,人心自然难免出现动摇。  

毕竟,好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升官!  

“这样啊…”苏轼听完,想了想,就对李格非道:“文叔回去,告诉上下官吏…”  

“本府这里,今年、明年加起来还有五张荐书的名额!”  

“此外,离京时,吕执政和韩相公都许诺,给登州十张吏员因劳出官的空头劄子!”  

李格非听着,不可思议的看向苏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