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两百一十三章 赵煦鸠占鹊巢的计划

第两百一十三章 赵煦鸠占鹊巢的计划(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这天下午,延和便殿中。  

新任侍讲孙觉,集英殿说书程颐,持芴而拜:“臣等恭问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赵煦坐在御座上,平静的看向了那个身穿紫袍公服,戴着长长的展脚幞头,看上去好似一个邻家大爷一般的孙觉。  

孙觉这个人很有意思的。  

说他是新党?似乎也说得过去。  

从熙宁到元丰,无论在台上的宰执是谁,都没有人为难过他,甚至对他加以重用!  

王安石更是一度和孙觉保持了密切的书信往来——这主要是因为,王安石的妻妹夫,早逝的那位大诗人王令曾拜访过孙觉,跟随孙觉学习过,然后王令就引荐了孙觉给王安石!  

说他是旧党?好像也是这么一回事。  

你看啊。  

吕公著、司马光,都很欣赏他。  

他的女婿,更是后来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  

后来的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是他发掘出来的!  

简直就是苏轼的大恩人。  

源源不断的给苏轼培养人才——无论黄庭坚还是秦观,都是孙觉主动给苏轼推荐的。  

赵煦的上上辈子,孙觉死的很早,所以也就没什么印象。  

在现代的时候赵煦也只是因为要水一篇苏轼的论文,才查了一点孙觉的资料。  

然后就惊呆了!  

苏轼上辈子到底给了孙觉多少恩惠?  

让他这辈子这么不求回报的输送人才!  

直到现在,赵煦也依旧想不通,只能归咎于苏大胡子的个人魅力实在太高!  

将视线在孙觉身上挪开,赵煦就看到了,那个上上辈子主动自爆,让赵煦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监视着的程颐。  

程颐现在还算年轻,五十出头的样子,幞头下的头发还是乌黑的,留着非常好看的髯须,他的样子很符合现代对教师的那些刻板印象。  

看着就很严肃,属于那种不苟言笑的中老年教师。  

而在现代,程颐最出名的,自然莫过于他的那句在明清时代被发扬光大的名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然而,程颐的这句话,是对士大夫说的!  

从来就不是针对平头百姓,甚至连武臣、外戚也不包括在内!  

当然了,程颐自然也有着很多北宋时代的局限性。  

然而,这不能苛求他。  

看着这两个大臣,赵煦轻声道:“朕躬安!”  

“来人,给两人先生赐座、赐茶!”  

孙觉、程颐自是再拜谢恩,然后坐到了被搬来的椅子上。  

就听着殿上的少主,继续说道:“皇考神庙不幸奄弃天下,朕躬幼冲,幸得两宫慈圣保佑拥护,诸位髃臣不弃辅佐!”  

“朕当师法古之先王,以尊师重道为要,以好学求知为本!”  

“两位先生,皆国家鸿儒,天下名士,必有能教朕者!”  

“还请二位先生,不吝赐教!朕当洗耳恭听,以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亦当包容!”  

孙觉和程颐听着,殿上少主那稚嫩,但平稳、条理清楚的声音尽管都已经有所预料。  

甚至早有了心理准备,但依旧震惊不已!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到了殿上,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少主的宣告。  

特别是那最后一句话中的承诺,让两人都非常振奋!  

来前,他们最怕的就是,御前说错了话,惹得别人不高兴,就可能会获罪!  

如今,少主亲口许诺,经筵之上,可以畅所欲言,哪怕说错了也会包容!  

哪怕这只是一个说说而已的姿态,也足以令两人感动了。  

于是,两人连忙起身,再拜道:“陛下好学向道,臣等谨为社稷、天下庆之!”  

帷幕后的两宫,看着这里都很满意。  

她们今天在来之前,就鼓励赵煦要和经筵官多说话,多交流。  

于是,太皇太后就主动在帷幕内说道:“两位爱卿,官家求学之心甚笃!”  

“平日里,哪怕不是经筵课,也常常和老身还有太后请教学问上的事情!”  

“如今幸得两位爱卿辅佐、教授,老身和太后也就放心了!”  

“不知道两位爱卿,对于官家的学业和读书,可有建议或者进言?”  

“若有请当殿提出,老身、太后、官家都将虚心聆听!”  

自然,这是给程颐铺路。  

孙觉只是顺带的。  

但,作为侍讲,孙觉还是必须先表态。  

他持芴而拜:“启奏两宫慈圣、皇帝陛下…臣闻陛下已读通春秋,臣不才,请献臣旧年拙作《春秋经解》一书,以呈御前,供陛下四时参考,阅览…”  

孙觉是当代最有名的春秋学权威!  

他的《春秋经解》一书,甚至影响了后来的明清时代的春秋学。  

赵煦轻声道:“卿所献之书,朕必恭读之!”  

无论如何,现在都是儒家思想当政的时代。  

身为皇帝,赵煦也必须和儒家合作,各取所需——总不能自己反自己吧?  

那得有多蠢!  

所以,春秋等儒家经典,赵煦不仅仅必须学习,深入研究,还需要融会贯通。  

好在有上上辈子打下的基础,赵煦已经可以从容应对一切和儒家经典相关的问题。  

在现代留学的时候,他抽空也看了看朱熹、王阳明的文集。  

这就又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点。  

所以,他才能屡屡阐发‘圣人微言大义’啊!  

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