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九十二章 文彦博回京

第九十二章 文彦博回京(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元丰八年四月丙寅(初三)。  

距离李定案,已经过去了三天,大理寺和御史台虽然依旧在加紧审理。  

但汴京城已经渐渐平复下来,说不定再过些时日,就没有什么人关注了。  

在这一天的汴京城外的汴河堤岸码头。  

一只庞大的船队缓缓靠岸。  

在码头的官吏还没有上前的时候,船上就走下一队高举着节度使旌节的武士。  

然后是两把清凉伞并排而出。  

接着又是一队高举着排扇的仪卫。  

顿时整个码头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是…元老重臣回京了…哪一位呢?”  

人们议论纷纷,眼睛好的,仔细上前端详那高高举起的旌节。  

那高举着的红色旌旗上,铜制的龙头,睥睨四方。  

旌节后两面绘着龙与虎的旗帜,紧随旌节,那是皇家亲赐的仪杖。  

龙虎仪旗后面,则是举着两面门旗、一根旄枪、两支豹尾枪的武士。  

标准的国家节度使仪卫和制度!  

但,和节度使回朝的礼仪不同。  

这些高举旌节和仪旗、长枪的武士,在登岸后并没有等待后续的青罗伞、排扇以及其他仪卫队伍。  

他们高举着旌节,直直的奔向汴京城的皇城方向。  

这让无数人诧异。  

但有见识的人,却已经高呼起来:“这是归节的礼仪!”  

“文臣节度使归节,自来只有致仕或者拜相!”  

“如此说来,此番入京的,就是那位三朝元老,大行皇帝潜邸之臣,知河南府的韩绛韩子华了!”  

“那,怎会有两把清凉伞?”有人不解的问道。  

高举的青罗伞,是宰执大臣的身份象征。  

那人道:“恐怕回京的不止是韩子华…还有那位一直在洛阳闲居的三朝元老,致仕故宰相潞国公了!”  

高举节度使旌节的仪卫,直接从汴京城城门走了进去。  

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可以拦在他们的前面。  

开封府的左右都巡检的士兵,已经全体出动,将拦在仪卫前面的一切商贩、障碍统统清理干净。  

遇到那些违建在道路上的建筑,也是直接拆毁!  

节度使出节、归节,是自唐以来的国家大典。  

大宋,节度使虽然变成荣誉头衔,不再实授人臣。  

然而,节度使的地位和威权,依旧高于一切!  

尤其是文臣持节节度使,号称使相,地位还在宰相之上!  

乃是天子对于一个大臣的最高礼遇!  

生封节度使,死赠王爵,配享宗庙,这是大宋文臣们的最高梦想。  

章惇骑着马,看着那队威风八面,睥睨四方的节度使仪卫,高举着旌节、龙虎旌旗、长枪,浩浩荡荡,穿过御街的景象。  

他轻轻一叹:“都堂上,将有宰相矣!”  

恐怕今天韩绛入宫面圣后,就要锁学士院宣麻了。  

“韩子华的运道,可真是不错!”章惇不由得感叹。  

韩绛韩子华是什么人?  

章惇太清楚了!  

熙宁七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推荐接替首相位置的人就是韩绛。  

然后,韩绛堂堂首相在政事堂里,被一个刚刚新任的执政吕惠卿压的喘不过气来。  

十个月都没有,韩绛就高呼:王介甫快快回来!  

于是,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王介甫二次拜相。  

正是在那一次拜相入京的路上,王安石写下了迄今传颂不已的名诗《泊船瓜洲》。  

一个被吕惠卿只用了几个月就打压的高呼:王介甫快回来的宰相。  

章惇心里只想笑。  

不过,这对他而言,倒是好事。  

一个性格偏软,同时脾气不错的宰相,在现在的朝政局面下,说不定还能继续维系熙宁以来的大体制度。  

文彦博骑在马上。  

虽然他今年已经七十有九,马上就要八十岁了。  

但他的精神状态很好,就连脸上的皱纹,也并没有很多。  

哪怕是骑在马上,也很稳重,并没有任何不适的地方。  

他在京城当官的儿子文贻庆骑着马,紧紧跟在他的身后。  

汴京城已经近在眼前。  

文彦博回头看了一眼,在自己身后的那个骑在马上的韩绛。  

他嘴角微微笑了笑。  

“韩子华,你这身体连老夫都不如,还能适应都堂上的政务?不如面圣后和老夫一起回洛阳参禅念经,逍遥快活?”  

韩绛只是笑了笑,在马上拱手:“某自然比不得太师!”  

“只是,大行皇帝恩情未报,少主年幼,两宫以国家事尚需老臣辅佐,命某入京辅佐少主…”  

“某安敢辞之?”  

这次回京,韩绛是来证明自己的。  

熙宁八年,他是在吕惠卿面前一败涂地。  

但现在都堂上可没有那个福建子!  

他远在河东太原府呢!  

只要吕惠卿这个福建子不回京给他添乱,韩绛感觉自己这一次一定能做出功业来!  

再说了…  

他马上就七十岁了,很快就要到法定的致仕年纪,不趁着这最后的机会,再享受一次宰相的风光,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政治遗产,他还能做什么?  

“呵呵!”文彦博不再理会韩绛。  

韩家三昆仲。  

韩三(韩绛)偏新法,但也赞同旧党的说法。  

韩五(韩维)偏旧党,但也觉得一些新法不错。  

韩六(韩缜)就完全的支持新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