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十三章 蔡确陛辞荐元老

第五十三章 蔡确陛辞荐元老(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新君即位,是大内宫城警备最森严的时候。  

从内东门向里,几乎每一道门禁下,都有着大将带甲坐镇。  

而在内东门外,宰执大臣,也都留宿皇城。  

自然,这也是禁中消息,流通的最快的时候。  

很多事情,甚至都不需要过夜,就已经到了皇城之中的群臣耳中。  

“陛下真乃仁恕之君也!”皇城内,留宿的勋臣宗室们,都是露出了神往之色。  

上一个仁恕天子,乃是仁庙。  

仁庙在位,那是所有人的乐土!  

仁庙为政宽和,待臣下以仁恕为先,对勋臣外戚以宽厚为本。  

轻易不罪大臣,轻易不罚宗室。  

哪怕是臣子们说了让其不喜欢的话,他也最多在宫里面自己生一下闷气,很少会一直记恨。  

他也很少自己一个人做决策。  

总是要召集宰臣一起商议,在充分讨论和得到朝野支持后,他才会施行一些政策和法令。  

最重要的是:没有市易法,更没有均输法这些让人讨厌的东西。  

那个时候,大家伙多快活啊!  

如今,若是再来一個仁庙…  

便是告罪在家的王珪,在听说了传说后,也是长舒一口气。  

“仁恕好啊!”他靠在椅子上,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下。  

“宽仁好啊!”  

他是庆历二年的榜眼,在仁庙治下,为官几近二十年。  

所以,他很清楚,仁庙时代的政治风气是什么样子的?  

上下和睦,朝野无事。  

大臣们再怎么过分,那位天子都是笑眯眯的。  

据说,便是连北虏,也为仁庙的宽仁治政深深折服。  

北虏贼酋,甚至迄今都会在仁庙每年的忌日,在宫中致祭。  

其驾崩之日,哀至燕地,千里为之恸哭。  

如今又一个仁恕天子在位,王珪觉得,自己应该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至少,保住宰相体面,是没有问题的。  

说不定,还能保全自己的全部头衔!  

然而…  

王珪不知道的是——正是因此,御史台上下,都已经被打了鸡血了。  

既然是仁恕天子在位。  

那么御史台过分一点,也不会有事,对吧!?  

想想皇佑、嘉佑的前辈们。  

就算把宰相和执政们,骂成司马懿在世,王莽复生。  

他们也屁事没有,了不起出去转几年又回来了。  

于是,御史台的御史们,连夜修改自己的弹章。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之前的措辞,还是太温和了些。  

如此温和的文字,若是递了上去,岂不是起不到任何作用?  

当然了,这些弹章并不会马上递上去。  

因为,如今正是国丧期间。  

依制度,除非军国大事,通见司一概不会通传。  

只有过了第一个七天,群臣劝慰新君,并劝慰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后,通见司才会开始运转。  

也是在那个时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才会带着新君,在大内迎阳门下,接见群臣,并开始依制度,拒绝群臣请求听政的奏请。  

一直要三次推辞之后,才会开始正式听政。  

趁着这段时间,每一个御史,都在极尽可能的在市面上,搜集和打听,有关王珪过去的事情。  

恨不得将他小时候在床上尿床的事情也给翻出来。  

而且,大多数人,根本懒得去辨别真伪,听到就写上去。  

御史嘛,不就是这样?风闻奏事,就是他们的职责!  

可从来没有人说,要他们分辨真伪虚实。  

那是朝堂诸公和官家的事情!  

于是,王珪根本不知道,他正在面对什么?  

王珪更不会知道,因为他自己蠢,说了那样的话,被御史们抓住了把柄。  

所以,他反倒成了李宪的挡箭牌——有一个‘阴持两端,不顾大义’的宰相挡在前面。  

还有谁会去关注,李宪去年奏报不实那点小事情?  

隔日,元丰八年,三月庚子(初七)。  

赵煦醒来的时候,向太后身边的内臣,严守懃就已经在御前的帷幕外等着了。  

“大家,太后娘娘,命臣来告知大家:都堂已经集议,因左相告罪在家,闭门不出,拟以右相蔡确为山陵使,即日陛辞,先行前往河南府,为大行皇帝,勘探帝陵、发掘地宫、建造神道!”  

赵煦点点头。  

蔡确充任山陵使,这就意味着,在王珪基本确定罢相的现在。  

蔡确也将在完成山陵使的任务后,必须请郡出知。  

这样,朝堂上的三省两府,一下子就空出了两个宰相的位置。  

而围绕这两个萝卜坑,必然引发朝野内外的争夺。  

“为我更衣吧!”赵煦说道。  

立刻就有着女官上前,服侍赵煦穿着。  

这些女官,有一半是赵煦庆宁宫里的,另外一半,则是向太后亲自在坤宁殿里选的。  

都是服侍了向太后十多年,信得过的女官。  

趁着天子更衣,严守懃继续按着向太后的嘱咐,与天子汇报着朝堂上的事情:“此外,今日三省集议,委任閤门通事舍人宋球,赴北国告哀!”  

赵煦嗯了一声。  

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自澶渊之盟后,辽宋两国,已经大体维系了数十年的和平。  

两国交往,也形成了制度和惯例。  

不止每年,都会互遣使臣,祝贺彼此君主的新年、圣节,也会彼此祝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