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四十七章 耆英会

第四十七章 耆英会(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子个人做的。  

那么,如今洛阳城中,元老贤达们,对于那位大宋元良殿下的一切揣测和想定,都得推翻重来。  

想着这些,范祖禹就拱手说道:“相公,下官以为,若汴京所言种种皆为不虚,那就真是社稷之幸,国家之幸也!”  

洛阳群贤,退居洛阳十数年,就是在等这样一个机会和可能。  

官家,固执己见,已经彻底被府库里的金银铜钱,迷住了心神。  

可他哪里知道,天下财富是有定数的。  

不是在官府,就是在百姓。  

现在,朝廷的钱多了,百姓的钱自然就少了。  

百姓无钱,民生凋敝,万业萧条啊!  

如此一来,官府府库里的钱再多,又有什么用?  

司马光却并没有回答范祖禹,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范祖禹见着,不由得好奇起来,拱手问道:“相公,您在想什么?”  

司马光眼神迷离了一下,看着在他面前,和他昔年壮年时,几乎没有太多区别的范祖禹,沉吟片刻后,悠悠说道:“老夫在想一个事情…”  

“敢问相公是何事?”  

司马光抬起头,看向苍穹:“如纯甫所言,立储制词之上,以皇太后权同听政,皇后权同佐理军国事…乃是宰辅御前请于春宫元良后,群臣殿上集议后奏请两宫而来…那么…”  

“纯甫随我修书也有十余年了,当知道,自古以来历代女主临朝处断军国之权,皆出自于上授!”  

“本朝章献明肃皇后,垂帘治国之故事,便是因真庙遗诏而来!”  

“可如今,两宫垂帘听政,却是宰辅请于元春宫良后再奏于两宫所来…”  

“虽并非直接由春宫元良旨意而来,可也与春宫元良脱不开干系!”  

“既然如此…”  

“春宫元良来日,也可以一纸诏书,收回权柄!”  

范祖禹听着,不太明白,问道:“相公,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天子若是成年,两宫自当还政天子!”  

司马光闻言,笑了起来。  

对范祖禹的回答很满意。  

这是没有受到朝堂污染的纯正君子之言。  

所以,他对范祖禹点头:“纯甫说得对!”  

天子成年之后,无论是皇后还是皇太后,都将自动丧失对朝政的处断权,都应该主动归政于天子!  

这不仅仅是礼法,也是制度,更是士大夫们的原则。  

可是,司马光知道。  

这种礼法上正确,制度上天然合理,士大夫们全体认同的东西。  

在朝堂上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当初,章献明肃垂帘,可是连天子冠冕都穿过的。  

仁庙成年后,这位皇后,无视了朝野上下要求归政的呼声。  

她将权力,一直留到自己咽气的那一刻!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就经历过章献明肃垂帘时期的朝堂。  

所以,司马光记得自己父亲对章献明肃垂帘时期的评价:几与武后无异!  

那么,问题来了。  

假如将来皇子成年,而两宫不愿归政或者说有一位不愿归政,怎么办?  

范祖禹看着司马光的神色,也终于反应过来。  

在资治通鉴书局中,范祖禹负责的是唐代部分史料的整理和汇总、编辑。  

他哪里会不知道,那些唐代宫廷内部的血雨腥风?  

只是,范祖禹毫不担心。  

“相公不必担忧!”范祖禹拱手劝道:“我朝自有法度在!”  

大宋不是汉唐。  

大宋文治,经历百年之后,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峰。  

条法、例法、成法,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虽然有冗官之弊,却再无汉唐之乱政。  

尤其是在经历了仁庙时代后,制度上已经杜绝了女主乱政的可能性。  

当初,慈圣光献垂帘,就被韩忠献公率着百官,逼回了保慈宫。  

士大夫们,只会认同天子秉政的合法性。  

太后、皇后听政,只是事急从权的无奈之策。  

只要天子表现出,他可以秉政的能力。  

那么不需要天子本人开口,士大夫们就会动手,让太后、皇后归政!  

司马光听着,只是笑笑。  

这个后生晚辈什么都好,就是太年轻,也太天真!  

两人正说着话,就有着下人来报:“相公,文太师遣人送来请帖,请您今夜至洛阳资圣禅院相会!”  

一张鎏金的请帖,被这下人,呈递到司马光面前。  

司马光接过请帖,打开一看。  

便见着请帖上,用着‘尹叟敬拜,迂叟敬启’的文字。  

他顿时就笑了起来。  

尹叟就是那位已经致仕的三朝元老,太师文彦博的雅号。  

而司马光自号迂叟。  

将请帖收起来,司马光对范祖禹道:“看来文太师也坐不住了!”  

“纯甫啊,准备一下吧,今夜随我去与诸位国家元老,文坛耆英相会!”  

“自富韩公去世后,洛阳耆英,已久未聚会矣!”说着司马光就露出怀念的神色。  

熙宁变法之后,朝堂上的君子正人纷纷或主动或被动的出外,然后汇聚到洛阳。  

于是,在文潞公(文彦博)、富韩公(富弼)的倡导下,十二位元老大臣,在富韩公之家,置宴备酒,号为耆英盛会,时人称贤。  

后来,留守北京大名府的王拱辰听说了,派人送来书信,也说要加入。  

于是在文潞公的主持下,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