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二十二章 忽闻暗箭来

第二十二章 忽闻暗箭来(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今天的早膳,依旧丰富。  

奶酪香甜,鸡蛋煮的粥,浓稠可口。  

赵煦吃完,在宫女服侍下,擦干净了嘴巴。  

“冯景!”赵煦忽地想起了一个事情,问道:“今日是什么日子了?”  

“启殿下,今日是二月二十四日戊子!”冯景回答着。  

“二十四日了啊!”赵煦低声呢喃着:“八天了呢!”  

重归少年,已有八天。  

距离他被确定立储,只剩下五天,距离父皇驾崩,也只剩下十天了。  

赵煦的心情,顿时变得沉重起来。  

他望向福宁殿的方向,他知道的,他的父皇的身体在日渐恶化。  

如今,每天清醒的时间,恐怕只有不到一个时辰了。  

也就是还能保持神志清醒,还能对外界的声音做出反应。  

可赵煦却只能在这庆宁宫中枯坐,也只能在这里,等待着命运的那一日降临。  

就像他上上辈子那样。  

可,和上上辈子不同,现在的赵煦,很清楚他的父皇正在经历着什么?  

所以,赵煦在庆宁宫中,其实备受煎熬。  

他的内心蠢蠢欲动,但他的理智,让他克制也让他冷静。  

赵煦很清楚,自己究竟背负着什么东西?  

父皇的厚望、熙宁以来百万沿边将士的血汗牺牲、还有那一个個熟悉的人,都在指望着他,也都将希望系在他身上。  

所以,他不能有半点行差踏错。  

冯景看着赵煦凝重的神情,只能低下头去。  

许是为了消解沉重的气氛,也许是为了在赵煦面前卖个乖。  

冯景低声说道:“殿下,臣方在御厨中,听人提起了一个事情,不知道当不当讲…”  

“说!”  

“臣听人说,今日早间,有御史递了弹章,弹劾李都知奏报不实,欺君罔上…”  

赵煦惊讶的看向冯景:“谁?御史弹劾谁?”  

“熙河兰会路的李都知啊!”冯景答道:“听说是去年的事情…好像当时大家已经下诏,下御史讨论,但后来不知为何就没了消息,如今又被人提起了…”  

“是今天吗?”赵煦问道。  

“确实是今天早间!”冯景肯定的回答:“御厨里的人,都在说,这肯定又是哪位边帅嫉妒李都知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冯景明显表现出了义愤填膺和同仇敌忾的神色。  

内臣在外,是很不容易的。  

不止受文臣歧视,还要受到武将非议和责难。  

元丰四年,五路伐夏,河东出发的王中正就和鄜延路出发的种鄂,互相指责,相互攻仵。  

最终,王中正被认定,承担大部分责任。  

这个事情,在大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觉得,王中正就算有责任,种鄂难道就没有吗?  

而作为内臣旗帜,李宪自熙宁初年,与王韶开边熙河以来,已在熙河路经营十余年,十余年间,屡战屡胜,罕有败绩。  

特别是元丰四年之后,熙河路就几乎成为沿边诸路的明星!  

五路伐夏,唯熙河路出发的兵马不仅仅获得了空前胜利,更拓土千里,收复兰州、会州,火烧西贼行宫,然后越过天都山,兵锋一度直指兴庆府。  

永乐城兵败后,又是李宪,力挽狂澜,五次兰州会战,五次战胜。  

去年更是以区区一路兵马,坚守住了西贼酋首秉常倾举国之力而来的入寇,战而胜之,奏报‘杀伤贼众十数万、斩首五万有奇,筑京观兰州城下’。  

大宋百年来,拢共才筑了几次京观?  

上一次筑京观夸耀武功,还得追溯到国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自然,李宪受到了朝野上下内外的不断攻仵。  

一点小问题,都能被无限放大。  

可冯景不知道的是,在赵煦心中,此刻已经掀起了轩然大波。  

“原来是在现在,就已经开始了吗?”赵煦在心中呢喃着。  

在赵煦上上辈子的记忆里,李宪的被贬,是在他即位之后。  

所以,他醒来后一直认为,此事的发作,当是在四月。  

但现在,冯景却告诉赵煦,那个事情现在就已经开始发酵了。  

在赵煦眼中,四月动手和二月动手的差别是无限大的。  

四月动手搞李宪,姑且还可以被认为是‘党争、朝争’。  

现在动手搞李宪,在赵煦看来只有一个可能——  

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是在意图剪除父皇留下辅翼他的羽翼!  

“也是,要贬黜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哪怕是内臣,又岂能没有铺垫和准备?”  

“这么说来,动手的人,就绝不是旧党大臣了!”赵煦心里盘算着。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他亲政后,召回章惇、李清臣、邓润甫等人,旋即开始给在元祐中被污蔑、贬黜的大臣翻案。  

李宪,自然也在其中。  

在章惇的力主之下,李宪贬黜被强行和司马光、吕公著拼凑在一起。  

为什么要贬黜李宪?  

因为奸臣司马光、吕公著卖国!他们要将先帝拓边的成果,拱手让给西贼,而李宪就成了这些奸臣乱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李宪案被推翻,进而赵煦下诏,恢复李宪的一切勋位、官阶,追赠武康军节度使,并荫李宪养子,录为三班借职。  

而哪怕在当时,赵煦其实也察觉到了不对劲。  

因为司马光、吕公著都是元祐元年前后上的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