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百九十四章 双标的赵煦

第八百九十四章 双标的赵煦(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是希望阿姐,能够开开心心,快快活活的长大、嫁人、生子…”  

赵煦捏着手里那本《女论语》:“而不是天天在这闺阁里,看这些无病呻吟的文字!”  

赵煦这个人,素来双标的很。  

若是他的妃嫔、侍女什么的看这些书。  

他只会说:“看的好!仔细看!认真看!”  

可,自己的亲姐姐,看这些书,然后自己把自己洗脑成未来丈夫的挂件,无论其人品如何,对自己怎样,都是逆来顺受,甘之如饴。  

那赵煦就只能说——垃圾!  

淑寿公主却是被赵煦的话,吓了一大跳,身子都在颤抖了:“官家…不可如此言…”  

“这些都是历代贤妇和烈女所写的妇道明理…”  

赵煦笑了。  

他想起了被王诜折辱、害死的宝安公主。  

也想起了宝寿公主(郭献卿妻子)每次入宫,见到他都是千恩万谢的样子。  

也想起了他上上辈子,淑寿公主在他面前,给韩嘉彦求情的样子。  

“阿姐啊…”赵煦意味深长的说道:“你是我的亲姊,也是皇考长女!”  

“而我和皇考一般,只愿阿姐能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长大、嫁人、生子…”  

“而欲做到这一点,阿姐便需强大起来!”  

“而阿姐该如何强大,才能保证自己一生都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呢?”  

赵煦眯起眼睛来,看着淑寿公主。  

淑寿公主小心翼翼的抬眼,看向自己的皇帝弟弟。  

这个天下的主人。  

这个她和母亲未来的最大依靠。  

不知为何,她的心脏扑通扑通的跳动着。  

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一般。  

“这样罢,明日我命人给阿姐送几本书来…”  

“阿姐以后就看我给阿姐选的书就行了!”  

在现代留学十年,让赵煦知道,女子只要掌握了财政大权,就可以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  

那怎么才能掌握家庭财政大权?  

答案是——照抄大宋女户们的作业。  

那些女户,为何能够自立?  

因为她们都善于理财,也善于经营。  

所以,淑寿公主多看各种财经着作就可以胜任了。  

将来出嫁后,只要展现出理财的特长,加上她的特殊身份,无论是姑舅也好,丈夫也罢,都得乖乖听她的安排。  

这样下去,有个两三年,婆家上下下人,就都会知道,谁才是真正说话算话的主人!  

如此,就应该可以确保淑寿的婚姻幸福了。  

即使退一万步,嫁的丈夫不成器,可家庭财政大权在淑寿手里,他也翻不了天!  

回到福宁殿,赵煦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心中念头,多少有些不通达。  

但他也没办法!  

因为,大宋王朝就不是个正常的大一统王朝。  

在立国开始,方方面面,就都是畸形的。  

宋承晚唐五代之弊,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事实!  

所以,赵官家们既得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还得与武臣共富贵。  

更得想办法,喂饱数十万禁军和上百万的厢军。  

于是,即使是皇帝,也需要在方方面面和人妥协。  

但皇帝,又是天生的专制者,一定会想方设法集中权力。  

那怎么办?  

就只好是和士大夫、武臣们一起在天下州郡,亿兆百姓的身上敲骨吸髓。  

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足够多的血肉,来供养士大夫武臣和拿着刀子的武夫,让他们满足于既得利益,服从皇帝的统治,并镇压各种反抗力量。  

而公主们就是在这个别扭的体制下的牺牲品。  

因为,皇权需要通过公主们在丈夫家的逆来顺受和服从,来向那些武臣、士大夫们,宣示自己的立场。  

我们是一伙的。  

你看!  

我连自己的女儿\/姐姐妹妹,都是按照着圣人的教育教育的。  

所以,赵煦的老师,曾点评过——赵宋王朝是一个士大夫军事贵族共和王朝。  

皇帝和士大夫、武臣勋贵,共同瓜分了这个王朝的一切权力和资源。  

并以此换取,士大夫武臣贵族集团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在理论上来说,只要没有外力,同时自身不掉进马尔萨斯陷阱内爆。  

那这个游戏模式,他们说不定可以玩五百年、一千年。  

“可惜啊…”  

“这个游戏玩不了那么久!”  

赵煦看向东北,然后又扭头看向。  

东北深山老林里的女真人,还有草原上的蒙古人。  

都在蛰伏,也都将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点小小的震撼。  

“时代已经变了!”  

“我必须赶在那一切之前,让大宋强盛起来!”  

这样想着,赵煦就走到了福宁殿内寝的一处书柜前,他从书柜上,拿起了一本薄薄的册子。  

这是石得一的探事司,最近两个月,统计的汴京纺织作坊中工人数字以及那些在家里,自行制造、购买‘太母车’纺纱的女工数字。  

当然,只是粗略估计。  

但,依然很惊人!  

不过八个月,汴京城,就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百余个纺织作坊,雇工人数从十几个到数百个不等。  

其中六成以上,都是女工。  

而个体女工的数量,则达到了惊人的数百户!  

看着少是吗?  

但,你要知道,在中古的汴京城,能够有一个纺纱的场所,同时能购买纺纱所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