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挽天倾 > 第三百七十八章 熙和殿中,政争再起

第三百七十八章 熙和殿中,政争再起(4/4)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怎么就朝争起来?  

南安郡王老神在在,好似对殿中的风雨,充耳不闻。  

贾珩这会儿也在武勋之列,目光明晦不定。  

崇平帝不发一言,因是除夕,显然并不想,也不好发怒。  

彼时,李瓒却出班奏道:“此为太祖、太宗旧制,沿袭远带,圣上效仿之,何以言冲击瑞气?何以言失敬昊天?何以言悚然群听?陆学士,你饱读诗书,深达明理之人,岂不闻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况国之大事,唯祀于戎,祭天、阅兵,此为我大汉正典!”  

因是李瓒建言,而陆理的攻击矛头更是直指李瓒。  

然在这时,礼部侍郎庞士朗开口道:“圣上,臣以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如今我大汉圣君在朝,以礼教化万民,德被苍生,纵太祖、太宗尚在,想来也不需以刀兵威加海内。”  

礼部侍郎庞士朗,这是第一个有份量的六部官员,只是其明明应持因循守旧之言,却以一副变革的论调,多少显得有些诡异。  

崇平帝眉头跳了跳,如果不是他知道如今的大汉是什么情状,他还真信这番糊弄之言。  

而随着礼部侍郎庞士朗的谏言,一些正在观望的臣子,有些按捺不住,开始出班禀奏,有的委婉劝言,有的附和前人之议。  

此刻,内阁次辅韩癀却保持了沉默,冷眼旁观这一幕。  

无他,浙党不得不考虑士林风声。  

因此,一时间,熙和殿中,就只剩李瓒一人在辩驳,多少显得势单力孤。  

而杨国昌看着这一幕,面色不动,心头却响起一声冷笑。  

这就是人心!  

阅兵扬武,乱文武之序,楚党不得人心,哪怕是楚党群聚的兵部也没有人出班附和。  

至于浙党,更有附和之声。  

这就是大势,煌煌大势!  

他就是要将此事拖至朝议,圣上肯定不会将此论大争于庙堂,那么阅兵扬武自会被被搁置。  

崇平帝冷硬脸色上不见笑纹,目光逡巡过下方的群臣,道:“诸卿还有何高论,一并而言?”  

他本以为可借祖宗之成法,一排众议,没想到几天朝局沉默,竟换来群情汹汹!  

还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此言一出,下方群臣无不心头一凛,能敏锐察觉出天子语气中带着的火气。  

在一阵令人压抑的诡异气氛中,杨国昌情知该是自己出场,颤颤巍巍,出了朝班,残苍声道:“圣上,老臣以为百官之言,不无道理,新春正旦,祥瑞吉和,不宜舞干戚以扬武事,至于李阁老之言,为我大汉武事,也诚为忠直之言。”  

崇平帝道:“哦?”  

将一双审视、狐疑的目光投向杨国昌。  

杨国昌续道:“圣上,阅兵之事,不适在正旦,如圣上欲行武功,可于京营操演,京营校场广阔,任兵马驰骋,岂不两便?”  

如果只是单纯地激怒天子,并没有意义,需要给天子一个备选项,既是台阶,也需得缓和一下熙和殿中紧张的气氛。  

事实上,杨国昌也好,文官也好,反对的不是阅兵扬武,而是这件事背后蕴藏的政治意义。  

以文抑武,文官政治正在被人动摇。  

原本崇平帝以为借助祖宗之名,推行此事,不会有差池,但显然不是,文官不满在心头积聚,但内阁达成一致,就不敢言。  

此刻被人戳破这层窗户纸,不少人都会自发靠拢过去。  

这才是浙党沉默,哪怕是楚党内部之人,都默然以对的原因。  

至于五军都督府,原本乐见其成,因为这是好事!  

但如今朝局波谲云诡,鬼知道是不是这些文官在引蛇出洞,谋算他们,既不敢附和,又不好反驳。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红楼之挽天倾”查找本书!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地址: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