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臣 > 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

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咱这一卷书成,还请先生帮忙做序吧!”朱元璋直接邀请张希孟做序,毕竟遍观天下,也只有他有这个资格了。  

张希孟并没有迟疑,一口答应。  

“臣义不容辞!”  

朱元璋自述童年经历,堪称质朴。就连出生的时候,通常有的红光满天,香气四溢,人均行走的消防水车,这一类的情节,全都没有。  

阅读这本书,甚至会觉得亲切,不用年纪太大,只要是中年人,就能体会到老朱的辛酸,甚至许多年轻的孩子,也都能产生共鸣。  

上树抓知了,下河摸泥鳅。  

给地主放牛,想要读书,却连束脩都出不起,听几个月私塾,就不得不放弃。  

大哥成亲,延续朱家香火,不得不借钱负债。到了二哥那里,竟然只能入赘。  

旱灾瘟疫,彻底摧毁这个家庭…哪有什么天纵英明,只有不得已而为之。  

他是一个人,总要活着吧!  

当小和尚可以,出去讨饭流浪,也行!  

为了活着,什么都做了。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活不下去。  

战乱来临,寺庙被烧,同伴来信,又被别人发现。  

他已经那么倒霉了,居然还有人打算告发朱元璋,拿他的脑袋,换来元廷主子的赏赐。  

你把我逼到了绝境,连趴在地上,卑微地活着都做不到,那就只有挺起脊梁骨,拿起刀枪。  

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拼了!  

跟这个世道斗到底!  

不妥协,不退让,不畏死,不服输…其实读懂了这本书,也就读明白了朱元璋。  

这一个大明朝的底色,正是老朱的这一股不屈斗志。  

张希孟的文章,均田主张,划分历史,恢复中华…这些东西虽然很重要,但严格算起来,只能是锦上添花,走得更加平稳顺畅。  

或者说,张希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会生活困苦,为什么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什么想当奴婢都做不到…  

就是因为元廷将人不当成人,准确说,是把南方的汉人,视为牛马牲畜。但他们不知道,人到底不是牛马,千万人的怒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汹涌澎湃,无可阻挡,直到彻底烧掉一个旧时代。  

陛下亲自撰写,张相做序,一部回忆老朱童年的书籍,横空出世。  

从北平开始,初步刊印,随即应天等地,也都卯足了劲头儿,加班加点,刊印书籍…  

…这一本书,朝廷官吏,上上下下,谁都要有一本。  

毕竟身为大明的臣子,连陛下的书都不看,还想不想混了?  

另外各个学堂,且不说那几所最顶级的,就连一般的中学,也都要购买书籍,拿过来阅读。  

当初老朱撰写御制皇陵碑碑文,许多人都一字不差背过,这一次再听老朱的仔细叙述,更让人动容。  

而且又是这么个紧要的当口,别人感觉不出来,朝廷诸公,哪里还不明白!  

陛下虽然没有多说一句,但是这一本书,已经说明了太多东西。  

孙炎是最早得到书稿的人之一,他推开公务,拿在手里,仔细看了一遍,已经是汗流浃背,心脏怦怦乱跳。  

老天保佑,总算自己没有犯糊涂。  

陛下不讲天命所归,不讲自己如何神奇,讲的都是最普通的事情,讲的是人生艰难,百姓困苦。  

这还不明白吗?  

老百姓想要的东西不多,不过是能安稳活着,能吃饱饭,不至于饿肚子,再有一点点希望,能够活得更好一些,日后有盼头,他们就心满意足,毫无怨言了。  

“仆请大家伙过来,就是要说这一件事,接下来的的办学经费,必须落到实处,每一贯钱,都要花在学堂,学生上面。谁要是敢有任何贪墨,立刻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这一件事御史台要负责盯着。”  

徐达欣然点头,“义之所在,责无旁贷。”  

孙炎又道:“还有,陛下的书想必你们都看过了,我想谈谈心得体会…如果我们非要说,陛下是应运而生,秉持天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么说就有失偏颇了。毕竟陛下的书里,已经写的明明白白。陛下最初决定投军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不下去了。”  

“历朝历代,都有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也不只是因为胡虏压榨,残暴不仁。从陈胜吴广起义算起,到黄巾起义,到黄巢起义,还有宋朝的历次起义…这都是百姓过不下去,不得不反包括咱们这一次的红巾起义,也是一样的道理!”  

面对孙炎的这番话,汪广洋微微沉吟,就说道:“孙相,你看,这元朝到底和前朝还是不同,我们讲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讲胡虏无百年国运,就说的是他们残暴不仁,比起历代,可是要残酷许多的,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啊!”  

孙炎呵呵一笑,“汪相讲的是元廷比起前朝,更加残暴…但总不能说汉唐赵宋,到了末年,就不残暴了吧?逼着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只能说都是活不下去。难道在活不下去这件事上,还要分出三六九等吗?”  

孙炎笑道:“我看这就不必了吧!哈哈哈!”  

他的话音刚落,钱唐立刻道:“孙相所言极是,太师在唐陆之案以后,重新阐释均田令…归根到底,就是要维护大明的根基,要让人人有田产,能够保证吃饱饭,不至于饿肚子。现在又要改革教育,给大家伙读书上进的机会,归结起来,还是要给百姓公平,要消除民怨,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