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臣 > 第八十八章 粮长

第八十八章 粮长(2/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位的,要是掺了坏的,那就是没良心,这辈子只能生闺女,生不出儿子来!”  

面对着可能绝后的诅咒,当真没有谁敢马虎。  

天还不亮,运送粮食的队伍就出了村子,直奔滁州城而去。  

在车队前面的一面小旗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四个字:纳粮报恩!  

老百姓提前主动交田赋,而且还是超额缴纳!  

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就是发生在了滁州大地上。  

装载着粮食的车队所过之处,都吸引了无数的目光,有的百姓拿着清水干粮过来,主动询问,当知道他们的打算之后,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做得对,做得好!上位对咱们有恩,有大恩!咱们就要报恩!”  

“该怎么报恩?还不是多纳粮,让上位的兵吃得饱饱的,用力气杀鞑子。”  

“说到底,还不是让咱们大家伙能过安稳的日子,能吃饱穿暖。”  

很快各个村子,丁多粮多的人家,主动带头,带着田赋,涌向了滁州。  

面对此情此景,你说李善长能不心惊肉跳吗?  

过去拿刀逼着,未必能收上来的税粮,现在主动送来了。  

人心如此,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上位就是天命所归!  

李善长为了避免混乱,立刻跟张希孟商议,不能任由各地盲目送粮,万一重复了,或者来不及送入仓库,那就不好了。  

因此他们暂时规定,要求几个村子提前商议好,并且得到可以起运的命令,或是三千石,或是五千石,最多一万石,一起起运,送到制定的仓库。  

然后由他们开具完粮纳税的凭据,再返回村子。  

张希孟自然是同意,又请示了朱元璋。  

老朱也答应了,不过他加了一条,所有主动送粮过来的人,他都要亲自见见,请大家伙吃顿饭,问问村子的情况。  

再有,如果有人确实伶俐,会办事,就留下来,充任官吏。  

从农民一下子成为官员,也就是老朱干得出来。  

张希孟也同意了,毕竟能组织几千石粮食运输,怎么看都是有本事的,而且能力突出,绝不是书呆子。  

只要适当考察一下,就可以大胆使用。  

从老朱这里出来,张希孟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我的天啊!  

这不就是粮长制吗?  

张希孟隐约记得,很多人都把粮长制视作一种落后的财税制度…觉得让粮长将粮食运到指定的区域,效率低下,缺少管理,拖欠积压,是常有的事。  

由此也造成了大明朝户部财政的窘迫。  

甚至粮长制被视作朱元璋小农意识入骨,不懂财政,异想天开的证据。  

是很多人咬牙切齿,希望改革的弊政。  

这些看法也没错,只是在这么想之前,能不能稍微肯定一下,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由于土地分配公平,执法严明。  

百姓主动缴纳田赋,一些地区汇总到丁多田多的富户手里,而富户主动运粮去太仓…中间省去了多少官吏,避免了多少贪墨害民?  

而各地的粮长也会得到老朱的提拔重用,有人甚至能当到布政使,六部尚书,在科举和国子监之外,又有了一条晋升的渠道。  

又是何等光荣!  

一项良政,为什么会崩溃?  

土地兼并,许多百姓无以为生,缙绅大户却趁机躲避田赋,把原本在他们身上的田赋,都转嫁给小民。  

这样一来,谁还愿意主动交粮?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众正满盈,谁又愿意给一个粮长官位?毕竟那么多进士还不够分!  

一切的基础都毁掉了,粮长制自然也就成了弊政了。  

这事能怪朱元璋吗?张希孟无奈咧嘴笑笑,就应该怪朱元璋,不是你建立了大明朝,哪来的明朝灭亡啊!  

张希孟甩了甩头,直奔常平仓而去,他没空想乱七八糟的事情,还要赶快统计收上来多少粮食呢!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