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还债(八千)(2/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应过来,他又问向张通古:
“你刚才说啥,再讲一遍。”
张通古愣了愣,下意识地看向一旁的秦相爷,却见秦桧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又对着他摇了摇头。
想起他说过,这赵家老九伤过脑袋的事儿,张通古咽了咽喉头,这才又准备说道:
“……行了行了,不用说那些没用的话儿,咱们直接说正事吧。”
好个以退为进!
张通古暗中赞了一声,这位在南边待久了,倒也真是练了些本事出来。
一番装聋作哑,便刻意略去了这番羞辱……哼哼。
不过连应对都不敢,你又凭什么要自己高看呢?
清了清嗓子,张通古从萧毅手中接过金主书信来:
“金宋两国本是一衣带水、和睦之邻,自海上之盟始,两国交好已二十有一年矣。”
“两国和约三年之前已定,虽然中途出了些误会,但好在我主仁慈,为天下苍生计,为两国百姓计,当继续和议大事。”
“除当中繁琐细节需再行商议外,宋帝上次所献进誓表,我主此番也予了册书与我等,故此,也特来进行册封之礼。”
说着,张通古将那国书摆在身前,大伙儿这才注意了,两个金国副使端着的盘子里,摆着的,分明是衮冕、佩璲、瑰宝和玉册四样!
这是张通古强烈建议之下,金国专门为赵皇帝准备的册封配件……
人人都说用不上了,连完颜兀术也是这么想的。
但唯有他一人还在坚持。
如今他便要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狗贼!”
苏符再也忍耐不住,站身出来,朝着皇帝躬了躬身,这才指着张通古骂道:
“惟交邻国者,当善初终,而守邦图者,务敦信义,伱主背信弃义,我朝尚未问其责,尔竟然敢来辱我君上!如此轻我大宋,当真是欺我宋无人、当真是未尝我剑之利呼!”
“尔身为汉人,背汉姓负汉名,如今却向着那北方蛮人,行这覆宗灭祀、卖祖求荣之事……张通古啊张通古,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他日若在九泉之下,尔有何面目去见你的祖宗!”
这话骂了,老头儿又朝着皇帝作揖:
“官家!且将此数典忘祖的孽子打杀了,以正我大宋昭昭之明!”
连和与不和的选择都没给皇帝,苏符给了个别的选项:
杀与不杀。
上次来说和的时候,就是被这老头给拦着,说什么也不准自己宣诏,还被他给用藤条打破了手。
若不是念着老东西的爷爷有些名望,在金国也是受欢迎得很,张通古说什么也要逼着赵老九把这人杀了。
他正欲开口骂回去,却不料有人比他动作更快……站在百官之首的秦相爷站身出来:
“陛下,此事当由圣断,不必谋之在庭。”
他可太了解大宋这群酸文人的秉性了,若让他们掺和着,这和议和上一百年也不会有个结果。
既然见过了面,该有的礼仪做到了位,那就把这群人给赶出去,关起门来才好说正事儿。
反正上次……也是这么办的。
“天杀的秦会之!早该砍了你的狗头!”
这话骂得大声,大伙儿朝着发声的角落里看去,只见一个虬髯文官,瞪大了双眼盯着秦相。
胡邦衡……他不是在昭州任知州,何时返回的临安?
不管是秦桧一党,还是其余的人,见了此人出来,都是好生奇怪。
三年前他便上书过一次,要求斩了秦相,后来便被放逐了出去。
今儿个他竟然回来了!
秦桧被骂了,第一时间却并没有恼怒,脑中闪过的是刘子羽的脸。
老九把他们全都给叫回来了?
叫回来作甚!
心里头有些不安,但这个时候,他又没有其余的心思去考虑其他,只要和议能成,宋国将再无一人能阻自己。
“官家!”
胡铨大步迈了出来,向前走了好些,一直走到了张通古的边上,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金狗不云国而直云江南,是以我太祖待李氏晚年之礼也,曾不得为孙权乎!”
孙权……刘邦短暂地想了想,记起来了这个人。
一短视庸才罢了。
“此番若是从了他们的话儿,大宋与金无君臣之分而用君臣之礼,无父子之名而有了父子之实!”
“这人用心歹毒,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孙权我也!”
他又提了一遍孙权的名字……刘邦怎么感觉,胡铨对那孙权的怨念比自己还要深。
胡铨出来了,秦桧一党的人也是不干了,上次便把你外放出了去,这次就不行了?
一个个地站了出来,两边大臣们跟到了菜市口一般,学起了泼妇吵架。
唯有几名武将,还有秦桧和张通古等人,反而是安静的紧。
他们心里明白,这些人吵上一天,也吵不出个什么道道来,这殿里唯一说话管用的,有且只有一人。
刘邦也跟着听了会儿,没什么有用的信息,便摆了摆手,止住了大伙儿。
江南也好,大宋也好,他们说得再厉害,吵得再大声,对事情是没有帮助的。
屈辱这种事情,只能打回来,要不然就受着。
只靠一张嘴有用的话,还养那么多军队作甚。
“你的意思是,你家皇帝,要来册封朕?”
皇帝好似刚反应过来一般,张通古却笑他到了这个时候,还在装傻充愣。
“咱不是议和吗?怎的变成了要来册封了?”
“那个谁,你手里拿着的,到底是和书,还是降表啊?”
他之前是真的不太明白,既然是和议,那么止了兵戈不就行了。
了不起,再出点儿钱安抚安抚,或者给座城什么的。
没听说过秦国与齐国停战
“你刚才说啥,再讲一遍。”
张通古愣了愣,下意识地看向一旁的秦相爷,却见秦桧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又对着他摇了摇头。
想起他说过,这赵家老九伤过脑袋的事儿,张通古咽了咽喉头,这才又准备说道:
“……行了行了,不用说那些没用的话儿,咱们直接说正事吧。”
好个以退为进!
张通古暗中赞了一声,这位在南边待久了,倒也真是练了些本事出来。
一番装聋作哑,便刻意略去了这番羞辱……哼哼。
不过连应对都不敢,你又凭什么要自己高看呢?
清了清嗓子,张通古从萧毅手中接过金主书信来:
“金宋两国本是一衣带水、和睦之邻,自海上之盟始,两国交好已二十有一年矣。”
“两国和约三年之前已定,虽然中途出了些误会,但好在我主仁慈,为天下苍生计,为两国百姓计,当继续和议大事。”
“除当中繁琐细节需再行商议外,宋帝上次所献进誓表,我主此番也予了册书与我等,故此,也特来进行册封之礼。”
说着,张通古将那国书摆在身前,大伙儿这才注意了,两个金国副使端着的盘子里,摆着的,分明是衮冕、佩璲、瑰宝和玉册四样!
这是张通古强烈建议之下,金国专门为赵皇帝准备的册封配件……
人人都说用不上了,连完颜兀术也是这么想的。
但唯有他一人还在坚持。
如今他便要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狗贼!”
苏符再也忍耐不住,站身出来,朝着皇帝躬了躬身,这才指着张通古骂道:
“惟交邻国者,当善初终,而守邦图者,务敦信义,伱主背信弃义,我朝尚未问其责,尔竟然敢来辱我君上!如此轻我大宋,当真是欺我宋无人、当真是未尝我剑之利呼!”
“尔身为汉人,背汉姓负汉名,如今却向着那北方蛮人,行这覆宗灭祀、卖祖求荣之事……张通古啊张通古,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他日若在九泉之下,尔有何面目去见你的祖宗!”
这话骂了,老头儿又朝着皇帝作揖:
“官家!且将此数典忘祖的孽子打杀了,以正我大宋昭昭之明!”
连和与不和的选择都没给皇帝,苏符给了个别的选项:
杀与不杀。
上次来说和的时候,就是被这老头给拦着,说什么也不准自己宣诏,还被他给用藤条打破了手。
若不是念着老东西的爷爷有些名望,在金国也是受欢迎得很,张通古说什么也要逼着赵老九把这人杀了。
他正欲开口骂回去,却不料有人比他动作更快……站在百官之首的秦相爷站身出来:
“陛下,此事当由圣断,不必谋之在庭。”
他可太了解大宋这群酸文人的秉性了,若让他们掺和着,这和议和上一百年也不会有个结果。
既然见过了面,该有的礼仪做到了位,那就把这群人给赶出去,关起门来才好说正事儿。
反正上次……也是这么办的。
“天杀的秦会之!早该砍了你的狗头!”
这话骂得大声,大伙儿朝着发声的角落里看去,只见一个虬髯文官,瞪大了双眼盯着秦相。
胡邦衡……他不是在昭州任知州,何时返回的临安?
不管是秦桧一党,还是其余的人,见了此人出来,都是好生奇怪。
三年前他便上书过一次,要求斩了秦相,后来便被放逐了出去。
今儿个他竟然回来了!
秦桧被骂了,第一时间却并没有恼怒,脑中闪过的是刘子羽的脸。
老九把他们全都给叫回来了?
叫回来作甚!
心里头有些不安,但这个时候,他又没有其余的心思去考虑其他,只要和议能成,宋国将再无一人能阻自己。
“官家!”
胡铨大步迈了出来,向前走了好些,一直走到了张通古的边上,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金狗不云国而直云江南,是以我太祖待李氏晚年之礼也,曾不得为孙权乎!”
孙权……刘邦短暂地想了想,记起来了这个人。
一短视庸才罢了。
“此番若是从了他们的话儿,大宋与金无君臣之分而用君臣之礼,无父子之名而有了父子之实!”
“这人用心歹毒,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孙权我也!”
他又提了一遍孙权的名字……刘邦怎么感觉,胡铨对那孙权的怨念比自己还要深。
胡铨出来了,秦桧一党的人也是不干了,上次便把你外放出了去,这次就不行了?
一个个地站了出来,两边大臣们跟到了菜市口一般,学起了泼妇吵架。
唯有几名武将,还有秦桧和张通古等人,反而是安静的紧。
他们心里明白,这些人吵上一天,也吵不出个什么道道来,这殿里唯一说话管用的,有且只有一人。
刘邦也跟着听了会儿,没什么有用的信息,便摆了摆手,止住了大伙儿。
江南也好,大宋也好,他们说得再厉害,吵得再大声,对事情是没有帮助的。
屈辱这种事情,只能打回来,要不然就受着。
只靠一张嘴有用的话,还养那么多军队作甚。
“你的意思是,你家皇帝,要来册封朕?”
皇帝好似刚反应过来一般,张通古却笑他到了这个时候,还在装傻充愣。
“咱不是议和吗?怎的变成了要来册封了?”
“那个谁,你手里拿着的,到底是和书,还是降表啊?”
他之前是真的不太明白,既然是和议,那么止了兵戈不就行了。
了不起,再出点儿钱安抚安抚,或者给座城什么的。
没听说过秦国与齐国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