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晚唐浮生 > 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

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八月也是云南收获的季节。  

过了中秋节后,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开始割麦子。  

府兵孔二也放下了习练许久的刀枪,下到田地中,与家人、部曲们一起收割。  

老实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在当募兵的时候,孔二压根不会下地,也看不起这种事。但为了自家利益的时候,他就愿意干了,而且干得很卖力。  

原来,武夫也是可以干农活的啊!  

云南的种植技术并不太过落后——当然,这是分地方的。  

在南诏的两京区域,或许是出于古滇王国的遗泽,或许是与中原的广泛交流,他们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完善,农具的生产、应用也十分广泛,总体产量并不低。  

不过这些区域如今都攥在朝廷手里,如推行郡县化、大量移民、清理户口的大理府、昆州、姚州、腾州、曲州五地。  

在种植品种方面,云南以稻、麦、杂粮的轮作为主。  

就这一点来说,甚至比中原还先进。  

在北方区域,唐代以前,粟仍然是主要品种。进入唐代以后,小麦的种植比重日渐上升,中晚唐以来,甚至急剧增加——平心而论,种植小麦确实比种植粟米划算,产量略高一些,大夏也一直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小麦种植,尽可能取代粟米。  

南诏似乎直接跳过了种粟的阶段,稻麦轮作得风生水起,放眼望去,除部分区域外,大部分农田在秋收完毕后,种下去的都是冬小麦。  

通海都督府也不例外。  

在这个刚刚被改为通海州(下辖建水、通海、江川、温富、八平五县)的地方,来自江南的移民本不太熟悉种麦子,但在司农寺官员的指导下,经过两三年的适应,直接稻麦轮作。地力不够的时候,再种杂粮缓一缓,如此循环,渐渐有了起色。  

孔二家今年水稻亩产接近两斛,比麦子一斛出头的产量高出太多了,因此越收越高兴,收着收着,甚至哼起了杂歌小调。  

隔着一条田埂的小路上,十几辆马车艰难向西,往八平城方向而去。  

孔二直起腰来,却看到了不少高鼻深目之人。  

“拔汗那工匠!”他心中升起了明悟。  

最近一年,通海州来了不少拔汗那工匠,几百户总是有的。  

擅长的东西很多。  

有铁匠,专门打制农具,解决了通海州农耕的燃眉之急。  

有皮匠,可以利用云南丰富的畜群资源,制作衣服乃至各类皮革制品。  

有木匠,可以打制各类工具、家具,甚至修建房屋。  

有裁缝,尤善制作吉贝(棉布)服饰,毕竟拔汗那就多这类东西。  

还有铜匠,专门制作铜器,而铜的来源则是昆州。  

最近一段时间,昆州附近陆续发现几个铜矿,最大一处位于新设的陇堤县(今石林)。  

不过,今年通海州也发现了铜矿,位于通海县东北方(今华宁县境内),燕王已派人前去勘探,确定矿山范围,准备开采冶炼。  

其实,云南多矿,又何止这几处?早在四年前,王师攻占云南之时,圣人就派人四处探勘,广寻矿产了。  

几年下来,成果还是有一些的——  

姚州南边的山里(今双柏县境内),有人找到了铜,试开一炉,煎炼成汁之时,上浮者为红铜,下沉者为银。云南道、姚州二级官府欣喜若狂,飞报圣人。  

大理府那边也发现了铜矿,主要位于洱海那边的山里。  

剑川都督府境内,当地有土人冶炼“紫铜”,朝廷闻之,遣人查验,果然有矿。  

云南几乎全境有铜,每个州都有,区别就是大小罢了。  

而随着这些铜矿的发现(往往伴生金银铅锡等金属),所有人都知道,朝廷不可能再放弃这个地方了。  

接下来,云南面临的将是蜂拥而至官人、商徒、军士、百姓,这个天南之地将迎来大洗牌,产生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变化。  

金银铜,朝廷都快想疯了!  

铜矿资源的丰富,极大提升了铜匠的地位,不少人甚至被赦免了奴隶身份,成为百姓,可谓人生的一次飞跃。  

马车之上,阿力也转头看向田里的孔二。  

两人目光对视之后,他又很快移走,作为刚刚被赦免奴隶身份的匠人,他的内心还很自卑,下意识不敢抬头挺胸做人。  

不过这片土地是真好啊。  

拔汗那几乎看不到的水稻,在这边遍地都是,产量还贼高,养活了太多人口。  

更绝的是,云南百姓开发出了很多在他看来根本不适合种地的丘陵农田,并不辞辛劳,提水灌溉,收获粮食。  

若拔汗那百姓有这种劲头、这种技术,怕是一百多万人都养得。  

马车摇摇晃晃,慢慢前行。  

穿过了丘陵,入目所见到处都是鲜红的水果、金黄的稻田。  

下到了河谷,村落中的袅袅炊烟让人心神迷醉,这是生活的味道。  

靠近了城池,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充耳不绝,更有那大车小车,满载粮食、果蔬,送入城内,给贵人们享用。  

这个地方,虽然暂时还没拔汗那繁荣,但看这突飞猛进的势头,早晚的事罢了!  

马车进城之后,停在了一处气派的府邸面前。  

守门军士仔细检查了一番,挥了挥手,让他们进去,最终停在了一处球场上。  

这是燕王府,掌握通海州最高权力的男人所住的地方。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