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晚唐浮生 > 第十三章 南京

第十三章 南京(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关中父老的热情啊…”驻跸同州长春宫的邵树德看着刚刚散去的士绅耆老们,感慨道。  

这一次西巡,给他的感觉非常不错。兴许是久未巡幸关西了,甫一进入潼关,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官吏、军将、武夫、士绅、商民各色人等,一拨接一拨前来觐见。歌功颂德之处,即便邵树德脸皮一贯很厚,也有些吃不消。  

他仔细观察,觉得这些人说的话纵有讨好之意,但也带有几分真心,大概五五开的样子。  

这让他放下了许多担心。  

国朝在关西的群众基础确实很好,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政权出身关西,更因为邵树德给关西人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这一点尤为重要。  

他也很喜欢经营关西。  

艰难以后,全国大致分为关西、河南、河东、河北、南方五大区域。  

在这几个区域中,关西、南方是唐廷控制比较稳固的区域,一大特点就是兵乱少,财赋能解送至朝廷。相对而言,这两大版块的风气也是较好的——相对于关东而言。  

如果说大夏有哪个区域能够最先革新风气,变得不那么跋扈,对朝廷更恭顺的话,那一定是关西。  

其次是南方。而南方又可以细分,蜀中在前唐时也相对恭顺,应该是南方革新较快的。  

南方之后,或许就是河南了,河东、河北应该会很晚。  

至于辽东,那地方没有武夫当国的毛病。  

现在动乱不断,不是因为造反成性,实在是因为它原来大部分区域就是敌国,与河北造反的动机完全不一样。  

“天子脚下,首善之地。”门下侍郎赵光逢说道:“陛下,前唐对京西北诸镇的控制总体还算可以,比起关东藩镇,算是相当不错的了。究其根本,便是因为长安就在左近。国朝设三京,这便是三个首善之地。以此三京辐射周边,一点点改变,应是比较稳妥的策略。”  

“赵卿又想请设南京?”邵树德坐在龙椅上,接过杜氏递来的茶盏,笑问道。  

杜氏满脸母性的光辉,因为她也怀孕了。  

萧氏、杜氏先后怀上,可见不是不能生育,之前完全是某人长期不作为。  

“陛下圣明。”赵光逢坐下后,又道:“臣请以广陵为南京。”  

“理由呢?”邵树德问道。  

“其一,广陵为淮南理所。虽遭孙儒焚掠,但时过境迁,经杨行密苦心营建,而今户口渐复、屋舍渐完、商旅渐兴,已有几分当年扬州的峥嵘气象。”  

“其二,陛下对海贸之事颇为上心,而广陵诚为一良港也。杨行密时代便有波斯、大食、婆罗门商旅至此定居、贸易,局势稳定之后,定然更上一层楼。”  

“其三,广陵周边诸县底子很好,皆为熟地。虽屡遭兵火,但只要迁移百姓,垦荒定居,不出数年,粮、盐、鱼、茶、丝大兴,府库充盈,财货山积,诚为一善地。”  

“其四,扬州为陛下桑梓,正合为南都。”  

其实,赵光逢还有一点没讲。  

京兆府、河南府、北平府虽然各自隶属于关内道、直隶道、河北道,但因为有留守的存在,自主性极强,道一级的衙门基本管不了,可以说是朝廷直辖区域。  

在如今这个社会风气下,朝廷直辖区域越多,中枢的权力就越大,甚至可以以三京反过来影响关内、直隶、河北三道,好处是很多的。  

如果再设一个南京,将淮南东半部分划进去,那么朝廷就将掌握一个盛产茶叶、丝绸、盐且贸易兴盛的区域——要知道,淮西叛乱的时候,叛军曾经非常渴望东进淮南,获取那里的财赋。  

赵光逢是宰相,从他的角度而言,这样是非常符合中枢利益的。  

他也觉得隋唐略显小气了一点。  

离南陈灭亡都过去三百年了,实在没必要再“压制王气”。  

试问如今的南方之民,还有几个记得南陈的?还不如由朝廷插手,自己管起来,将这片精华区域抓在手里。  

赵光逢讲了这么多,邵树德只顾着喝茶,良久之后才反问道:“为何不是升州?”  

升州就是后世的南京。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南朝之时,世为都城。  

陈国灭亡之后,隋文帝下令“建康城邑、宫室平荡耕垦”,南京就此被毁。  

当然,并不是杨坚针对谁,他就是那样一个人,邺城也被毁了,现在只是一个县,与当年盛况没法比。  

建康被杨坚毁掉后,到处是“幽径”、“古丘”,如——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等。  

除了毁坏城垣,化为农田外,还有行政区划上的打压。  

无论是隋还是唐,南京的地位都很低,一度跌落成县,且受江北的扬州管辖。  

正如“若到上元怀古去,谢安坟下与沉吟”中所言,唐代的南京已经是一个县,与北齐曾经的首都邺城地位相彷。  

所谓压制王气嘛,时人就信这个。  

隋唐是关西朝廷,也害怕河北、江南再出现割据政权。  

一直到前唐僖宗光启年间,徐州武宁军有四百武夫下江南,连续攻占苏州、常州、润州等大郡,出于招安的缘故,又重新分割出了升州给冯弘铎,下辖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四县,南京的地位终于上升了一点。  

但这地方,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别的什么,都不行。  

冯弘铎投降后,杨行密曾经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