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晚唐浮生 > 第八章 蕃兵

第八章 蕃兵(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生活系男神   日月永在  

君的称呼是离他越来越近了,还是得想办法控制规模。  

这些便是他琐碎而无华的“居家办公”生涯。  

待在洛阳的邵圣,直让各路降人、诸部蛮獠连喊吃不消。甚至就连河北百姓,也怨念颇深。  

我宁可要河北的五亩地,也不要南方的十亩地!老子就是不愿移民。  

什么?邵圣的“移民工作组”带着强弓劲弩来了?艹,给二十亩地行不行?  

国家大事,就是由这些小事一点一滴组成的。  

现在的大夏就像一口高压锅,全靠他这口锅盖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诚如是焉。  

十一月十三日,邵树德在侍卫、嫔御的陪伴下,又移驾神都苑,同时发下《巡幸西都御札》:  

“朕自承天命,肇启帝图,期四海之混同,法五载之巡狩…矧以累朝名都,隋唐旧地,人物殷繁,山河雄壮…地虽升于三京,民未识于乘舆…”  

“而西都士庶驰诚,表章继至,思朕车御暂到,庶彼内外永康,叠兴徯后之词,何爽省方之便…今取十二年正月十八,巡幸西都,随驾内外官员并马步兵士等,不得扰人,践踏苗稼。”  

“于戏!居域中之大,为天下之君,按巡既展于盛仪,涣汗宜覃于庆泽,人情允洽,帝道有光,更期忠荩之臣,永赞隆平之运。中外遐迩,宜体朕心。”  

至此,巡幸长安的日期已经确定:建极十二年元宵节后。  

西幸长安并不代表西征,只是帝国政治中心在三都之间的又一次变换罢了。  

御札也说得很清楚了。最新一代关西人“民未识于乘舆”,不认识皇帝。换言之,没有感受到天子的威严。  

联想到后世建国后五十年代,居然还有大量百姓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这种事,“法五载之巡狩”这种古礼就很有必要了,不然如何能够“期四海之混同”?  

至于什么西都士民表章不断,“皆倾望幸之情”,那都是场面话了。  

普通老百姓都是日子人,一年到头忙得很,哪会天天劝皇帝到他们的老家走一走?更别说他们有可能“践踏苗稼”了,即便朝廷会“其合纳苗子沿征钱物等,据顷亩与除放”,免除他们一部分税收以补偿损失,总体而言还是很麻烦。  

随驾的大军除了部分宫廷卫士、银鞍直全部外,还有突将、义从、飞熊等军,以及新来的一部分蕃人,此刻站在神都苑内的便是了——  

千余名宝露等羁縻州女真精壮,外加鄚州、纪州、郿州、率州等苦寒之地的靺鞨部落兵千人。  

渤海人也没有忘记出兵,他们总共凑了千人,多为世家、富户子弟“有材力者”。  

前年遣使入贡的室韦诸部派了千余骑兵,没有敷衍了事,整体水平还是可以的。  

草原七圣州大点兵,各拣选契丹、奚、渤海、汉儿精壮三百,凑了两千人。  

乐州高句丽大族遣兵千人。  

内务府还送来了债务奴隶一千六七百人。  

各族蕃兵总计约九千一百余人,主要以精壮勇悍之徒为主。邵树德又给夏鲁奇选派了九百名年纪较大的禁军老兵,凑足万人,训练成军后伴驾西征。  

这些其实都是前面几年东征的成果,而今兑现了一部分。  

打西域嘛,禁军不需要出动多少人。  

路途遥远,人吃马嚼,花费甚大。此战兵贵精不贵多,六大巡检使部落、诸宫奴部、辽东蕃兵凑个几万精锐,外加禁军马步兵数万人,河陇蕃部再抽调一部分精壮,差不多就够了。  

打赢了胡人,难道就为了给个册封,让他们不闹事就满足了?  

不,那是你没有真正统治他们,所以没有能力令他们流血卖命。只有真正把胡人纳入己方统治,成为这个国家一分子,才有可能令其心服口服,派兵随征。  

邵树德一直为李世民能从印度河摇来人攻打高句丽而惊叹,也为他能让高句丽人去葱岭打仗而佩服,唐太宗是真正得到了诸部、诸国认可的“共主”。  

蕃人酋豪不是傻子,他能看得出你有没有把他们当自己的臣民对待。  

一次两次会上当,次数多了,人家就不陪你玩了。  

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蕃人的土地始终对中原没有认同,中原始终对他们没有法理宣称,人家自己也不认。  

不认,接下来就是对抗,结局就是防线收缩到长城。更极端点,对长城外的部落名称、实力、游牧地、首领名字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事真发生过。不信去问问明长城外的各种“兔”,他们弄得清楚草原上是什么情况吗?那是真真两眼一抹黑,离长城三十里的部落都不清楚具体情况,只能靠满腹经纶的官员们去北京城外做生意的批发市场找人打听,然后将道听途说的消息乱写一气,作为能够影响国策的文件交上去。  

离了个大谱!  

至于技术扩散什么,更是无稽之谈。人家可以从印度、中亚、波斯、阿拉伯、渤海、朝鲜、日本获得技术,历史上吐蕃的铠甲风格、工艺带有很明显的印度、中亚技术痕迹,与唐朝完全是两个路子,质量也相当不错——吐蕃人可是三天两头就下山去印度劫掠的。  

突厥、回鹘的官制、文字更是与中原没有什么关联,与中亚倒是有脱不开的关系。  

各个不同区域的文明独立发展,在古典时代很难拉得开代差。  

技术封锁什么的,未免太自大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