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晚唐浮生 > 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

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晋绛诸县已经开始了夏收。  

随着各军家属不断迁移,曾经被李罕之祸害了一半以上人口的晋绛二州慢慢恢复了生机。城乡之间人烟稠密,农田播种面积大增,各色商品不断流入,商业也异常繁荣,甚至超过了隔壁的河中府,俨然已是附近第一大繁华地带。  

稍稍令人感到有些泄气的是,军士家属多选择住在城墙附近,即便给他们分了地,愿意种的还是少,除非家里孩子多,且成年了。  

安邑县是天雄军家属安置地。一万多户人家,几乎全在县城及龙池宫附近安家,以至于都形成了个大型聚居区和商业区了。  

至于乡下的土地,少有人自己耕种,能租给别人的就租给别人,不能的就随意种点高产牧草,然后饲养牲畜,多少是点进项,毕竟完全荒废太可惜了。  

军士家人居住的房屋也没多考究,花费不大。看样子,竟然是做好了再度迁移的准备。  

一个广泛流传的谣言是,夏王早晚要废帝自立,到时候还要搬家,没必要弄太好。  

搬了新家以后,安邑的土地卖掉,房子能卖就卖,不能卖就扔了。到时候夏王还会给大伙重新分地,又是一笔进项。  

赵成的商队从河阳回来了,带了一些当地打制的铁器。  

修武县的矿场、工坊规模持续稳定运转。质量较好的铁用来制作兵器、铠甲,差一点的打制农具。  

农具统一由河阳幕府采购,然后租给民人,就如同那些牲畜一样。采购的钱来自绛州钱监,每年拨数千缗新铸铜钱用来采购十万件各式各样的农具,无论是官办作院还是私人作坊,都赚得盆满钵满。  

赵成能从修武拉许多铁质农具走,不仅仅是因为关系,事实上他已经在修武县投资兴办了一间小作坊,专门做农具。  

河阳幕府当然不愿意看到铁质农具从本地流出,但他们也不太好阻拦赵成这种有根脚的商人,另外赵氏商行也在从外地贩运牲畜到河阳,更不好翻脸了。最后也只能作罢,让他拉到了晋绛。  

“修武铁器怎地如此价廉?”  

“听闻是用石炭炼铁。”  

“夏王不称石炭,唤煤。”  

“你管我怎么说?石炭炼铁不是薄脆易折么?这铁器还可以啊。”  

“定是修武煤有点门道,不太一样。”  

“管他呢,我全买了。”  

只一个下午,赵成拉过来的铁器就在安邑坊市内售卖一空。他到清算行衙门那边换了几张银元票,然后就离开了。  

华灯初上时分,龙池宫附近的大街小巷已经极为热闹。  

因为没有城墙,自然也不存在宵禁。居住在这里的不是王府、幕府官将,就是军士家属,他们完全有钱消费,即便是入夜之后,酒肆之类的地方依然客满为患。  

驿站同样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赵成闲极无聊,与住在这里的商人士子在院中饮茶。  

一开始大伙聊的都是今年雨水、收成之类的事情,后来转向了生意经,谈到了夏王每至一地,当地的牲畜数量定然会逐年增加,到最后饲养牲畜居然变成了与种植粟麦平等的农业活动,因此牲畜买卖一年比一年火爆。  

有人听了半天,实在忍不下去了,插言道:“诸君可知越州董昌称帝了?”  

场中为之一静。  

赵成瞄了一眼,发现是个年轻的游学士子,听口音应是关中的,颇为亲切,顿时心中有数了。  

“董昌跳梁小丑,不知死活,有什么好说的?”有人嗤笑道:“他才多大点地盘,有几个兵?”  

“确实。”年轻士子点了点头,说道:“但如今有个人的地盘、兵马远甚董昌,他会不会称帝?”  

院中更没人说话了,这厮是激于义愤,还是喝茶喝醉了?  

赵成咳嗽了一下,道:“如今这天下,纷乱不休,河陇、关中、关北、金商安定多少年了?李家天子不能体恤良民,难道还能拦着别人来护佑百姓?在座多有商徒贾客,这些年买卖做得都很不错吧?”  

“确实不错。在坊市里关个几天,大伙集中把买卖做完,各自回家。夏王弄了个银元出来,要我说,咱们商徒就该给他立生祠。”有人说道。  

嗯,话有些肉麻,但意思大伙都明了,并且深有体会。  

博览会期间,关起门来集中交易,用虚拟的标准银元记账,他们交易方便,官府收税也方便,大家都免去了很多麻烦。  

很多以前没做成的生意,现在也做成了,大伙的生意规模普遍有所扩大。  

更别说,还打通了与西域的丝路贸易,获益者众多。  

“该给夏王立生祠。”一带着浓厚川音、胡商模样的贾客说道:“去岁我在安邑坊市卖了批香药,结余银元若干,取票而走。今岁持票进市,还可以用,夏王这信誉,没的说。”  

“若夏王称帝,我支持。”有人放下茶碗,毫不犹豫地说道。  

“我也支持,这天下该变一变了。”又有人说道。  

年轻士子目瞪口呆。  

他挑起话头,只不过想发发牢骚,博取别人的附和与支持。但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商徒怎么这么不要脸,居然支持改朝换代?还要给夏王立生祠?当成你们商家的祖师爷之一供奉了是吧?  

“你们…你们…”年轻士子结结巴巴,道:“大唐享祚二百余年,人心所向。”  

他这话一出,商人们都笑了。  

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很多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