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第684章 猛虎掏心

第684章 猛虎掏心(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  

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在书面意义的解释是这个。  

但还有个更通俗的说辞,叫做:蠢蠢欲动!  

漆黑的夜,伸手不见五指。洛阳城北含嘉仓附近的阴沟,有一支队伍,双人一排,沉默行进。为了不发出声响,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棉衣,并未着甲。  

领头之人提着一盏气死风灯,作为引路的标识,在黑夜之中,远看毫不起眼。  

这正是张光晟一行人,他们的目的,就是抓捕李惟诚,顺带抹掉洛阳守军的指挥调度能力。  

李惟岳也走在最前面,看着身旁的张光晟,想说什么又不知道要怎么开口。  

“说吧,等会打起来就没机会了。”  

张光晟用十分冷漠的语气说了一句,微弱火光中他虽然看不清对方的脸,但他知道李惟岳这厮本就是个闲不住的人,现在心中肯定有不少疑问。  

“某在洛阳住过两年,这条路为何从未发现过?”  

李惟岳疑惑问道。  

张光晟嗤笑道:“此乃废弃河道,夏季有水,冬天结冰,春秋两季臭气熏天,你如何会走?”  

原来是这样!  

李惟岳忽然想起刚来洛阳那会,含嘉仓北门外似乎有一条尚未完全干涸的运河。  

至于为什么现在这条原本就不深的运河干涸了,那得去问问方大帅,他治理汴州运河的时候,为什么要彻底掐断通往洛阳的分运河。  

这条河在历史上可谓是“传奇耐耗王”,自安史之乱开始,修了废,废了又修,中唐至五代不知道修过多少次,又废了多少次。  

一直到驴车战神当政的时候,才算修完整了。  

“等会我们怎么进洛阳城?”  

李惟岳又问,他不觉得张光晟凭着身后这几十个锐卒就能冲进去。  

这可是洛阳城啊!几十个人在洛阳城内躲猫猫,一个月内找不到是常事。  

“会有人开门,我们走进去就行。”  

张光晟继续不以为意的说道。  

李惟岳要疯了,眼前这位怎么能把如此荒谬的事情,说得如此理所当然呢?  

他不好意思再问,因为一行人已经来到含嘉仓北门外废弃渡口了。说是渡口,此刻已经成了荒滩,木制的栈桥,早就被不知道什么人拆走了,就剩下几根不好拆的大木桩矗立在原地。  

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张光晟走到废弃的水门边,对里面喊道:“开门,我来买东西的!”  

里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你要买什么?”  

张光晟想了想那句拗口的话,继续说道:“我买两张白色相框。”  

“什么样式的?”  

听语气,里面那人似乎有点不耐烦了。  

“东马雪菜。”  

张光晟说出那句让他感觉莫名其妙的话,如果对方开门,那肯定就是内线了。  

很快,水门旁边一个小木门被打开,白发苍苍的薛奇童,穿着丘八的军服,对张光晟叉手行礼道:“鄙人薛奇童,敢问将军可是张光晟?”  

“你见过我?”  

张光晟大惊。  

“长安官场,抬头不见低头见,谁又没见过谁呢?”  

薛奇童长叹一声,似乎还在缅怀盛唐时的峥嵘岁月。张光晟有段时间在长安担任金吾卫左中郎将,身为大理寺司职的薛奇童怎么可能没见过他!  

很快,他便收拾好了情绪,将张光晟一行人引进含嘉仓内。  

干大事不惜身,这位薛奇童也是关键时刻豁得出去啊。张光晟不由得感慨大唐豪杰何其多,只可惜世事无常,同年不同命者比比皆是。  

顺利进入含嘉仓,果然遇到的守卫就像是没看到他们一样。薛奇童一脸自豪介绍道:“鄙人已经打通了关节,请张将军勿虑。”  

一旁的李惟岳忽然有种感觉,他来洛阳没被人噶了脑袋,不是因为某些人不能,而是机会没到。机会到了,他们就这样大鸣大放的走小路进了洛阳城,估计李惟诚都还在梦中!  

果然,当初决定不回洛阳是对的!李惟岳在心中暗想。  

明堂内,正在看城防图的李惟诚,总是感觉有种不祥的气息,隐约间,似乎有大事要发生。  

“今夜有异动么?”  

李惟诚沉声询问道。  

他看向身边的亲兵,只见对方哈欠连天的,明显是熬不住了。其李惟诚也快要熬不住了,最近一段时间他就精神高度紧绷,也很难受。  

毕竟,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  

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  

李惟诚这种死守城池的办法,正确是正确的,然而着实不算高明。  

“回李将军,无事!”  

亲兵对李惟诚抱拳道。  

无事是正常的,因为如果有事,李惟诚现在怎么可能还坐得住。  

“你确定?各营都通报过了么?”  

李惟诚再问。  

亲兵答道:“确实都通报过了,今夜无事。”  

“去歇着吧。”  

李惟诚疲惫的摆了摆手,对身边人说道。  

“李将军,卑职送您去歇着吧,这里不是休息的地方。”  

“不必,你们在大殿外班房歇息即可,随叫随到。”  

李惟诚拒绝了亲兵的提议,依旧决心待在明堂内。这里已经成了他的“指挥部”,各军都必须派人在这里值守,当传令兵。  

一旦有事,便可以随时传达军令,组织防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