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第613章 幽州霸总的一己之见

第613章 幽州霸总的一己之见(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这天一大早,新的宣武军,也就是改编后的银枪孝节军正在操练。  

从队列变换,到阵型更替,再到旗帜号令,军乐队奏乐等等,都是一些相当常规的演练。  

方重勇一边走一边看,同时一言不发,似乎不太高兴的样子。  

“大帅,您这是…”  

何昌期看到正在检阅银枪孝节军军容的方重勇,面沉如水,顿时感觉心中惴惴不安。  

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的。  

他自信练兵没什么大问题,只不过方大帅心思深沉如海,旁人难以揣度。  

“无妨,军心可用,士气高涨。”  

方重勇很是敷衍的点点头说道。  

“大帅,您说要官兵同吃同住。军官若是想吃好的,想开小灶必须要给钱去买。  

末将这边也都照办了,弟兄们觉得很公平,都没什么意见。”  

见方重勇还是面色不虞,何昌期继续解释道,好像做贼心虚一样。  

“那…”  

方重勇停下脚步,看向何昌期询问道:“为何有士卒在脸上刺字?本帅说过吧,这是陋习,我们又不是贼配军!”  

唐代并无贼配军的概念,而且对脸上刺字的从军之人也没有什么歧视。但士卒主动往脸上刺字,那就有些不同寻常了。  

“大帅啊,是您误会了呀。”  

何昌期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为什么刚刚看完操演的方重勇面色不好看了。他连忙叫来两个银枪孝节军的士卒。  

这二人脸上都刺了字,左脸刺字“银枪”,右脸刺字“孝节”。可以确定是出自同一位刺青人之手。  

左右对称,看着居然不觉得别扭,反而有种别样的威武霸气。  

“说吧,你们二人为何在脸上刺字!”  

何昌期冷声问道。  

“回将军,我等银枪孝节老卒,为大帅效死,刺字以表忠诚!”  

其中一人大声禀告道,明摆着是说给方重勇听的。  

原来,银枪孝节军扩编后,有不少骁勇善战之辈加入,很多人的技战术水平,根本就不逊于老卒。  

因为是募兵的关系,所以这些人里面不少曾是边军精锐退下来的。要说能打,他们也是很能打的。  

一方面,这种情况极大加强了军力,但另外一方面,也让很多老卒心生不满。  

老子为节帅出生入死的时候,你们不知道还在哪里吃奶呢!  

现在翅膀硬了就想跟我们平起平坐,门都没有!能打啊,能打有个屁用!  

也不知道是哪个最先提出来的馊主意,结果刺字之风便开始盛行。如今银枪孝节军老卒几乎人人脸上刺字。  

别问,问就是刺字的乃是方大帅死忠嫡系。如今军中泾渭分明,只要脸上刺字的就是“老兄弟”,没有刺字的,无论你多能打,天生就矮人一头。  

就算方重勇明令士卒将校都是同吃同住,除了军饷外,待遇上没有区别。也依旧无法抹平这种资历上的隔阂。  

脸上刺字这种幺蛾子,乃是个人意愿,不是方重勇可以禁止的。  

“家中分田了么?”  

方重勇看着眼前这两个脸上刺字的士卒询问道。  

“分了分了,洒家这条命都是大帅的!”  

另外一人殷勤说道。  

“去吧,本帅永不忘记你们的忠勇。”  

方重勇摆了摆手,这两个银枪孝节军的老卒才欣然退下。  

“大帅,这是军中老卒对您的爱戴之心,禁是禁不了的啊。”  

何昌期小声说道,生怕方重勇让他也在脸上刺字。  

“罢了,此番李光弼出征寿州,你怎么看?”  

方重勇无奈摇头,转换了一个话题询问道。  

“寿州?挨着亳州那个?在南面的?”  

何昌期想了想,终于回忆起寿州在哪里了。  

“拿下寿州不是手到擒来么?”  

何昌期不以为然的说道,似乎一点也不觉得是什么问题。  

方重勇心中暗暗揣摩:还是得为李光弼兜个底。连何老虎都觉得打下来很简单,到时候搞不好就会栽跟头的。  

至于银枪孝节军老卒刺字的问题,实际上是他宣布执行“官兵平等”原则引起的应激反应,随他们去就是了。  

只要让正规军与田产挂钩,他们便不再是浮萍,不是哪个将领随便一忽悠就走的穿军服暴徒。  

至于军中能不能做到官兵平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方重勇都不提出来,那么军中阶层分级只会更加顽固。  

告诫何昌期要好好训练部队,大军随时都有可能开拔以后,方重勇叫来李筌,二人在府衙书房里商议军改的大事。  

方重勇将自己在纸上画的图案递给李筌,然后指着这张纸说道:  

“战阵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一旦建制打散了,就没办法再组织起来。  

本帅以为,现在起便要颁布军衔制度,在军服的肩膀,领口袖口等位置,绣上对应的领章肩章。  

是什么级别的军官,便可以通过领章肩章直接识别。”  

听到这番话,李筌先是露出一种迷茫错愣的表情,随即又恍然大悟,拍案叫绝!  

军衔制度,在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不新鲜了。所以李筌一点也不感觉奇怪。  

但有军衔是一回事,一眼就能看出军衔,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唐代,很多时候是通过武官军服上的细节,又或者是头盔上插着的羽毛款式来判断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