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安史之乱前,河北到底是个啥情况

安史之乱前,河北到底是个啥情况(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评论区有人在问这个问题,所以我单独开一章说说。  

这段历史啊,被宋代文过饰非,春秋笔法改得面目全非。单独拿某个史官的史料出来,很容易带有他本人强烈的政治意图与个人见解。  

不值得采信。  

所以我就不引史料了,把视野放长远,以安史之乱后的百年为线,来谈一谈河北那时候是个什么情况。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很多历史谎言,是经不起时间推敲的。  

首先必须要说明一点,说安禄山在河北不得人心,或许是有几分道理的。  

但是!  

要说河北人支持唐庭,那就纯粹是为了政治记录历史,连基本事实和历史逻辑都不讲了。  

永远都不要低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吐蕃人打进长安的时候,因为不得人心,连晚上都不敢出军营,怕被长安游侠给宰了。  

这才叫人心所向!连愣子吐蕃都不敢强来。  

要是河北人能像这样反对安禄山,可以说安大帅连范阳都出不去。  

如果河北人当真支持唐庭,史思明是不可能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反杀颜真卿的“讨逆联盟”的。  

不需要找什么证据,其结果就是最大的证据。  

有个被所有人忽略的事实是:安禄山不是河北人,也不代表大多数河北人的基本利益。  

对,不仅他不是,他的亲信,那些杂胡首领,甚至麾下精锐的同罗骑兵,也多半不是。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唐庭里面当家做主能说得上话的,也不是河北人啊!  

包括领导河北各地抗击“安史叛军”的,也多半都不是河北人,比如说颜真卿等人,家族在关中落地已经好几代人了。  

现实没有那么甜蜜,更多的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河北人,某种程度上说是被裹挟的,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前期被动参与,后期主动适应的。  

没看错,真要以“反对唐庭的就是坏人”这个标准看,河北百姓是在安史之乱后期变坏的,而且全民坏人。  

对他们而言,其战争过程本身,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都是妻离子散,都是生死一线,都是一路哭。  

无论是站在安禄山这边,还是唐庭这边。  

真正不同的,仅仅是战争的结果而已。  

如果可以选,河北人恨不得安禄山、颜真卿这帮人全都互殴被打烂,最好是死得一个不剩,然后河北就是他们说了算。  

以百年后的眼光回过头来看,安禄山是唐庭派来河北“镇场子”的。颜真卿等人,也是朝廷派来河北“镇场子”的。  

在河北人看来,这算不算是唐庭养的狗儿互咬?  

他们打生打死,一顿操作猛如虎后,看看谁成了河北的赢家?  

是田承嗣这样家族扎根河北的本地将门!  

史书的只言片语可能骗人,但历史脉络不会。  

那么言归正传,河北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  

这需要将其分层,一一细化来看。  

边军、河北豪强、底层佃户与自耕农,根据自身底色不同,他们的选择也不同。  

首先是最底层的佃户,甚至是自耕农。他们对上面是谁执政一点都不关心,反正好处落不到他手中。  

但比较而言,安禄山大帅招兵的时候,允许他们去关中耍耍,对这些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打不过就加入,为朝廷卖命,最后哪怕赢了,生活也不可能有什么改变,为什么不赌一把呢?  

万一赌赢了,是不是就可以改变命运了呢?  

这是人性的选择。  

其次是本地的豪强,世家大户,他们是什么态度呢?  

由于朝廷断了他们的仕途(这个懂的都懂,范阳卢氏的人从721年开始就不参加科举了),他们仕途无望,只能跟着安大帅混。  

要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唐庭对于河北豪强,是采取了打压政策,不允许河北商人在长安等地经商,还以各种原因压低河北粮价。对本地抽重税,很多都是抽到豪强身上了。  

他们造反的态度,比底层要积极一些。  

当然了,也有人不看好安禄山,而投到唐庭这边背刺而升官发财的。  

一句话:站唐庭,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官职;站安大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统战价值。  

路线虽然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唐庭看看河北豪强的本事。  

至于河北边军,他们严格来说并非河北势力,反倒是内部有很多不同意见,他们造反并没有河北人那么积极。  

比如说平卢镇就有人不肯就范,更别提河东这边,响应安禄山的人更少。  

那么安史之乱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简单点说,就是河北本地势力逐步夺权,顶着大唐或河朔三镇的皮,完成内部基层组织演进的过程。  

这一点以前基本上很少有人提及。  

安史之乱有不少大战,潼关之战,香积寺,邺城,太原,睢阳,这些地方都发生过大会战,双方死伤惨重。  

唐庭那边我且不说,安史叛军,死的人不在少数吧?  

这个不需要去算,死了二十万人是很正常的。  

战争两年后,刚刚起兵的那部分人,我说他们起码死了个七八成,这点没什么疑问吧?  

可是一直到八年之后,安史之乱表面上结束,河朔三镇自立以后,那些藩镇节度使手中,居然还有十几万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