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第43章 神童VS神童

第43章 神童VS神童(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所谓五茹,与我大唐的道类同,但可掌军事。  

六十一东岱,每个东岱都是一个千户,设千户长。它亦是掌管军事,又管民政。下面从千户长,到十人长,每级都有专职军官。  

同样是军政不分。”  

看到方重勇一脸迷惑的样子,李泌耐心的解释了一番。他虽遍历诸子百家学说,但对时政并不精通。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  

而且平日里李泌是不会这么多话的!  

“明白了,感谢赐教。”  

方重勇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听起来吐蕃的组织形式有点像“八旗”,大同小异。  

同样的部落就是行政单位,也是军事单位。很多组织形式,古今雷同。  

“这一套体系强大么?”  

方重勇忍不住问了李泌一个奇怪的问题。  

李泌摇摇头没说话,按他之前的说法,不说话就是不知道了。  

似乎是感觉自己的态度有点冷漠,李泌最后还是开口解释道:“东岱民户分桂和雍。桂同府兵,雍似民夫。这些人平战结合、武器和口粮自备。一人上阵,全家出征。  

强弱不可一概而论。”  

听到这话,方重勇揣摩了一下。既然桂跟府兵一样,雍跟民夫(辅兵)一样,那这踏马不就是大唐前期的府兵精锐外加杂鱼的配置么?  

只不过是山寨弱化版本的。  

吐蕃军队后勤不如大唐府兵,机动性也不如。整个部落一起上阵,战士在前面打仗,家属在后方提供后勤!  

别看动辄几十万吐蕃军,其实里面真正上阵战斗的远没有那么多。  

“这么多人上阵,若是输了,士卒跑得快还可以理解,家眷怎么办?”  

想了一下,方重勇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如果顾得上就一起走,顾不上,那就…”  

李泌微微皱眉,作为一个对道家学派很沉迷的人,更是信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用句简单的话说,就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一切都是不可强求的。  

那些吐蕃人家眷跑不掉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方重勇问的问题都太过功利,让李泌不喜。现在的他,还执着于“天命论”,觉得世间一切皆有定数,无法强求。  

“我以为事在人为。吐蕃每次出征都将家小置之死地,这种办法弊端明显,吐蕃一定会改变军制。世事无常,不合理的东西,就一定会变。”  

方重勇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说得对。”  

李泌微微点头,没有否认。他现在还在刻苦学习增加阅历当中。今日前来,也不是教授方重勇的,而是奉李隆基之命来试探对方的。  

“如今府兵制度崩坏,未来朝廷要用兵,怎样处置为好呢?”  

方重勇继续发问,看着对方年轻,也没顾忌太多。  

李泌想也没想就答道:“府兵制崩坏,那就重建府兵即可,也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了。”  

没想到居然是这么个答案。  

方重勇心中暗想,这个叫李泌的年轻人果然不简单,也看到了募兵的弊端。只是对方大概也没什么好办法,所以就只能强调“重建府兵”。  

如果府兵可以重建,那李隆基为何不去想办法呢?  

“我在夔州时,听闻如今朝廷用度不足,可有办法纾困?”  

方重勇接着问道。  

“调整官俸、裁减冗员、整顿漕运。”李泌说了十二个字。  

“还有么?”  

“无。”  

“那我没有问题了。”  

方重勇轻叹一声,他对那些经学之类的东西完全不感兴趣,也不认为自己有考科举的必要。李隆基派来的老师,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烈火烹油的时代,趁着还有机会折腾,一定要好好的找一条路,不要被时代的浪潮所吞噬。他真的没有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的事情上面。  

“是圣人让我来试探你是不是神童的。”  

李泌忽然冷不丁说了句吓人的话。  

“然后呢?”  

方重勇好奇问道。  

“我会对圣人说,你不是神童,你是大唐的祥瑞。”  

李泌站起身,对着方重勇行了一礼。  

“不要坑我啊!”  

方重勇连忙拉住李泌的袖子哀求道。  

“放心,刚刚只是戏言。某会说你虽然聪慧却资质平庸。今日回去复命后,某便会去游历天下,行踪不定。长安是非之地,你要时刻警惕身边的危险,告辞了。  

未来再见面,某便要以贫道自居了,后会有期。”  

李泌淡然一笑,随即对着方重勇深深一拜,潇洒的离开了。他来得匆忙,走得亦是匆忙,看得方重勇直愣神的。  

“这长安城,还真是奇人辈出啊。”  

方重勇在门口看着李泌离去的背影,忍不住感慨道。他听郑叔清说过李泌,七岁成诗的神童,十岁便常常出入皇宫跟李隆基谈笑风生了。  

这位不好好在李隆基身边呆着当近臣,居然要去游历天下,难道是因为已经看透尘世的虚伪了?  

方重勇不知道的是,李泌来去匆匆,但并非毫无缘由。  

当日,这位“神童”出身的年轻人,便向李隆基辞行,前往华山游历,自此消失在朝野重臣与皇亲国戚们的视野当中。  

“专供军需,改絹为棉;许可运粮,仿布筹钱。这封疏奏有点意思。”  

平康坊李林甫宅院的书房里,这位新晋的大唐右相,翻阅着郑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