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开元年到天宝年大唐中枢的多重矛盾与斗争

开元年到天宝年大唐中枢的多重矛盾与斗争(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时不时的还是要上一些资料,不然很多剧情就搞不懂内在联系在哪里了。  

比如说:张九龄为什么要针对牛仙客,难道仅仅是因为看不上?  

好吧,牛仙客小吏出身,张九龄看不上也正常。  

那为什么张九龄也看不上张守珪,要阻止他拜相呢?  

按说张九龄罢相之前,张守珪的资历,人望,军功都已经足够了,为什么张九龄要阻止呢?  

这个原因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看不上牛仙客。  

所以说看历史,不能只盯着史书上记载的只言片语。不能被古人,被史官带了节奏,要从史实脉络中找答案。  

废话不多说,上干货。  

先看看开元到天宝时期的大唐宰相,以“组”为单位,因为他们通常都是一起被换掉的,任期一般都是3-4年(个别除外)。  

第一组:张说(这个后面又拜相了另说)、刘幽求、魏知古、陆象先、郭元振。  

这些人是开元元年过渡期,执政时间均不超过1年,因为当时政局未定,所以不计入分析。  

第二组:姚崇、卢怀慎姚崇:挽郎出身,元老。  

卢怀慎:进士及第,几乎打酱油。  

其中没有理财类官员,但有武周时期培养的元老(姚崇)  

第三组:源乾曜,宋璟,苏頲源乾曜:进士及第。  

宋璟:进士及第张说:武周时期老臣没有理财类官员,但源乾曜是打酱油宰相,基本不顶事。  

PS:“郎官应得才望,哥奴岂郎中材邪?”这话就是源乾曜说的,不过现在可以推断,老源不是不想推荐李林甫,而是他在中枢的权力结构中属于从属地位,说句俏皮话只是为了掩盖自身的无力。  

第四组:张嘉贞、苏頲、源乾曜,张说张嘉贞:明经进士,武周老臣苏頲:进士及第,武周末年入官场。  

张说:武周时期培养的老臣。  

同样没有理财类官员。  

第五组:李元紘、杜暹李元紘:恩荫起家,应国公李粲曾孙。  

杜暹:考中明经,有几十年地方任职经历。  

第六组:萧嵩、宇文融(短)、裴光庭萧嵩:门荫入仕,先祖梁明帝萧岿。  

宇文融:门荫入仕,侍中宇文节之孙,专业理财派官员。  

注意,他是开元以来,第一个专业的理财派宰相,并且大力提拔过李林甫。  

裴光庭:河东裴氏中眷房,门荫入仕。  

第七组:韩休(短)、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韩休:制举入仕(朝廷开特科选拔),专业谏臣。  

裴耀卿:考中童子举(等同于门荫入仕),综合能力较强,偏理财。  

张九龄:进士及第,词臣代表,偏谏臣。  

李林甫:门荫入仕,综合能力较强,吏治派官员偏理财。  

第八组:李林甫、牛仙客牛仙客:草根吏员出身,基层经验丰富,吏治派。  

第九组:李林甫、李适之李适之:门荫入仕,边将入相。  

第十组:李林甫、陈希烈陈希烈:门荫入仕,打酱油第十组:陈希烈、杨国忠杨国忠:小吏上位(裙带关系),李隆基认为他善于理财。  

以上就是初步整理,其实还可以细分。  

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分析了:  

在开元十四年宇文融入相以前,大唐的财政问题还没有爆发。所以入相的人里面有进士及第的词臣,也有地方上逐渐升起来的实干派,还有武周时期培养的老臣。  

权力结构其实是一主一次,多半都有打酱油的宰相,李隆基干政的时候比较多,相权较为松散。  

自开元十四年后,唐廷的财政问题就变成了宰相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裴耀卿,李林甫,牛仙客甚至是杨国忠,他们的理财能力,都是拜相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类似张九龄这样的词臣,和以李林甫一类的理财派官员,他们存在的意义,以及他们要做的事情,都是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就是彼此矛盾冲突的。  

这就是大唐中枢的第一重矛盾:传统儒家词臣派官僚,与因形势应运而生的理财派官僚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还经常不可调和。  

儒家学派的官僚(以张九龄为例)的思想,是秉持:民贵君轻,小政府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官吏规模,减少中央对于地方事务的干涉,减少法制的成本,以德治为主。  

没错,法制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还不低。在古代权贵基本不守法的情况下,德治的作用未必比法制要小。这是封建时代的客观局限性。  

而理财派官员的思想没什么好说的,就一句话:想办法增加中央财政!  

增加财政,必然要取之于民,要增加税收,要开设新机构,大政府不可避免。  

此时李隆基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果要维持大唐的现状,那就必须重用李林甫这样的理财派官员。如果要改革大唐的种种弊端,就必须重用张九龄这样的儒家学派官员。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从现在倒推回去分析,张九龄哪怕多执政20年,提前砍了安禄山,也无法改变大唐基层社会的实质性解体:  

府兵与均田制的基础已经不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吏治改革无法延续,土地兼并的尖锐矛盾没有独辟蹊径的解决办法(如北宋那样以毒攻毒的办法无法实施),以及首都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生态失衡。  

张九龄若是继续在位二十年,十有八九会身败名裂。这个道理就像李林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