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挽歌 > 第18章 卖的不是酒,是面子

第18章 卖的不是酒,是面子(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奇。1  

红莲稻的珍贵,就已经保证了足够的噱头!对于那些平日里吃饭都要吃“水晶饭”的大佬来说,不搞点红莲春来尝尝鲜,对得起自己这张脸么?  

对于那些想要攀附权贵的“大唐好青年”们来说,去给贵人们送礼,不提一壶红莲春去登门拜访,那叫给面子么?  

越是见不到,就越是期待。越是原料名贵,就越是逼格高超。  

听说此酒鲜红如血,又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与酸涩。光是在脑中想一想都要觉得醉了。  

但除了这款美酒的相关消息在不断传播发酵外,还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传闻,也在坊间不停发酵!  

时间已然到了深秋,这天兴庆宫的南熏殿内,高力士正在给李隆基洗脚,而后者正坐在高脚凳上看信,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王忠嗣写给太子李瑛的回信,其副本居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李隆基的手中!  

“忠嗣不愧是朕养大的,果然深明大义,没有跟着太子那群人鬼混,知道朕的苦心。”3  

李隆基深深长叹,李唐皇室中同室操戈的老毛病,似乎隔十多年就要爆发一次,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平静过。9  

“为什么太子他们,就不能学朕与宁王那般兄友弟恭呢?”6  

他恨恨的拍了拍高脚凳上扶手,怒其不争的呵斥道。当然,也就是对着空气发怒,跟无能狂怒一线之隔。  

一年前,李隆基跟太子李瑛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处于决裂状态了。  

当初,他潜邸时的宠妃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分别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为各种原因,李瑛被封太子。  

但后面年轻漂亮嘴巴又乖巧的武惠妃得宠,而三妃相继失宠。1  

于是李瑛、李瑶与李琚三人常为母亲不得宠而不乐,同仇敌忾之下抱团,私下里闲聊多有怨言。  

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一直都知道武惠妃野心,就是扶持自己的儿子李琩上位为太子。2  

于是便暗地里派人每天观察李瑛有何异动,并向惠武惠妃报告。  

耐不住寂寞的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她们母子。李隆基大怒,想要废太子,但被张九龄以“太子国本,不可轻动”为由劝阻了。  

虽然这件事最后以不了了之告终,但李隆基心里想什么,李瑛已经彻底看明白了,也不再抱有奢望。3  

如今看到李瑛拉拢王忠嗣,又看到王忠嗣在信中严厉呵斥李瑛,严词拒绝结党,李隆基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庆幸的是没把王忠嗣养成白眼狼,失望的是李瑛行事越来越张狂,似乎离“玄武门plus”越来越近。李隆基在心痛之余,想起当年自己的兄长,宁王李宪是如何推让太子,如何兄友弟恭。9  

那是千秋让皇,李隆基知道后甚是感动从军营哭到宫门前。(狗头!  

忍不住对李瑛更加失望与痛恨。  

“朕欲废太子,力士以为如何?”  

李隆基漫不经心的询问道,这时候高力士已经在给他擦脚了。  

等脚盆被宫人搬走,高力士这才躬身行礼道:“此乃天子家事,奴岂能说三道四?”  

“哼!你倒是谨慎。”  

李隆基冷哼一声,没有追问下去。当然了,如果高力士真的说了,他也未必会高兴。高力士能得李隆基深深信任,便是因为对方谨言慎行,不该出头的事情,死也不出头。  

“传张九龄、李林甫到紫宸殿。”  

李隆基站起身,甩了甩袖子转身便往殿外而去。只剩下高力士手足无措的站在原地,又马上小跑着跟了上去。1  

张九龄比李林甫和李隆基的年龄大了一圈,又是从小苦读书考科举当的宰相,饱经风霜身体不太好,深夜被叫醒前往大明宫,都是睡眼惺忪,强打精神。  

李林甫已经提前从武惠妃那边得到了一些小道消息,知道李隆基大概会问什么样的问题,因此胸有成竹,倒是比张九龄显得淡然许多。  

“二位相公都帮朕看看,朕那位逆子,究竟想干什么。”  

李隆基一脸怒容的扬了扬手中的信件,不知道是在做戏,又或者真的怒不可遏,总感觉他似乎下一秒就会立刻对他的“好儿子”出手一般。  

信件在张九龄与李林甫之间传阅,两人都没有说话。  

“圣人,太子乃是国本,不可轻动。”  

张九龄将信还给高力士后,依然还是那句话。  

其实今日李隆基发作的原因既稀奇又不稀奇。  

稀奇的是李瑛居然病急乱投医,给已经投闲置散的王忠嗣写信结党。  

不稀奇的是,李隆基与李瑛这对父子已经势成水火,情同仇寇,无法继续共存了。  

甚至不能排除一场惊天政变,正在酝酿之中。  

张九龄还能说什么呢,换个太子就能天下太平么?  

恐怕不见得。  

“哥奴,你说,要怎么处置太子为好?”  

李隆基也不去看张九龄,而是转过头询问面色淡然的李林甫。  

“以微臣之见,此乃圣人之家事,不是外人可以非议的,一切由圣人定夺就好。”  

李林甫躬身一拜,耍了个滑头。  

“圣人,左相之言微臣不敢苟同。太子为国本,不仅仅是陛下的家事,更是天下事,事关天下人的安危,微臣斗胆说一句:太子不可轻废。”  

张九龄的话是老生常谈,不能说有问题。  

只是,李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