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五代河山风月 > 229、南北震动

229、南北震动(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就怕完全不知道敌人动向。  

史从云见老爹神色有些焦急,看来众人中只有他盼着继续往北打,不过老爹没开口。  

赵匡站起来,“大帅,打幽州大军需全军北上,数万大军一旦北上撤退就没那么容易了,末将觉得契丹大军来了可以与之决大战,但不能在幽州城下打,否则对我们十分不利。”  

史从云点头,赵匡说到点子上了。  

周军并不惧怕辽军,但打仗不能这么打。  

他想到淮海战役前期时,杜聿明的部署是以部分兵力坚守前方坚城,把机动兵团布置在后方。  

意图当解放军南下攻击某一坚城顿挫时,出动后方机动兵团来行决战。  

这种部署是十分高明的,不过杜聿明的思想并未得到贯彻,国军很快摆了一个传说中的搞笑一字长蛇阵,形成处处挨打的局面,这点和大宋的边军布置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大宋有没有八十万禁军,那肯定没有,很多是将领官员吃空饷的,但大宋的边军巅峰时可能是接近八十万的。  

史从云只觉得那样的部署搞笑,就和国军的一字长蛇阵一样,自己把战争主动权交给对手。  

他不够博学,不够多识,但很有悟性,这么几年的战打下来,结合以前看过的李得胜兵法,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战争理解。  

主动权的争夺很重要!  

史从云抬手制止众人的争论,起身准备说话,大帐里瞬间安静下来,其实这场仗的打法他已经有了心里的设想。  

“你们说得很有道理,这道理我也明白。  

我们大周的将士不惧契丹人,不是打不过,是不能去幽州打,屯兵坚城之下,拉长补给线本就是大忌。  

这样做就还会把主动权交给契丹人。  

我们在幽州南面,契丹人要防守的地方很多,如果想救援就必须分兵,他们不知道我大军主力所在也不敢轻举妄动。  

而一旦到了幽州城下,我们就必须聚集一处,让契丹人完全没了顾虑,只用集中兵力攻我们一处就成,等于被动挨打。如果那时前方的幽州坚城还不能迅速拿下,那么前有守军,后有援军更是雪上加霜。  

这就是此战的难处!  

所以我最怕的是辽军按兵不动,如果他们南下来行决战反而最好。”  

这就是当下打幽州的难处,战场是处在战争迷雾之中的,他们不知道辽军主力何在,辽军主力到了哪里,有什么打算。  

反过来辽国人也不清楚,所以在发现他们大军主力之前,辽国人也是心虚的。  

可问题在于幽州那样的坚城就像太原,像寿州,一时半会儿拿不下,想打就必须全军北上,用大量部队保护攻城部队。  

一旦那样做,他们主力暴露,那辽军就毫无后顾之忧了,不怕被他们偷袭设伏,不怕一不小心撞上他们的主力而全军覆没等等。  

大军屯兵幽州城下,辽国就完全了解他们的意图,知道他们的动向,只用调集四面八方的部队全部驰援,围着打就成,他们全盘变成被动防守,再无战争主动权。  

这是史从云最怕的一种情况。  

所以他怕的不是辽军大举南下,而是怕辽军按兵不动,等着他们打幽州。  

这就和杜聿明设想的战略有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机动兵团摆在后方,让对方攻击坚城,这样兵力就会汇聚,待到对手在坚城下攻击顿挫,立即出动后方机动兵团与之决战。  

这是战场主动权的争夺。  

众将没有说话,而是看着他踱步。  

“战在我,非在贼也!  

我们绝对不能被辽国牵着鼻子走,也不能把主动权交出去。  

所以这场仗我们要打,要与辽国大战,但不能在幽州城下打。”史从云一句话定下基调:“我做三层部署。”  

“中军主力控鹤军两万人,神火都两千人囤驻瓦桥关,由我亲自率领,王全斌、王仲随我为副手。  

控鹤军精锐骑兵五千驻扎东面文安县,由史彦超率领,高怀德为副。  

罗彦环率控鹤两个军四千人驻守淤口关。  

驭浪水军五千人依旧由司超,王环率领,扼守独流口。  

王审琦,董遵诲你们的八千人依旧在益津关固守。”  

众人认真听着,说到这史从云看向没有分配任务的三人,向训,慕容延钊和赵匡。  

这是他觉得最最有想法的三个人,用兵也很稳重成熟。  

“赵匡!”  

“末将在!”老赵激动起身拱手,之前的战争他都没有参与,正急着立功呢。  

“你率龙捷军精锐骑兵三千,驻独流口。”  

“诺!”  

“慕容延钊,向训。”  

“末将在!”慕容延钊和向训起身拱手道。  

“你门各率控鹤军步骑兵两千,慕容延钊出益津关向北攻击涿州,向训向北攻固安,打下之后可以继续向北,到达幽州城下都行。”  

“诺!”两人拱手应下。  

部署说完了,史从云随即说出作战设想。  

“不能在幽州打,我们就在幽州南面打。  

慕容延钊和向训两路军不必以攻城略地为只要目的,你们的目的是诱使辽军南下,如果遇到辽军主力,保存实力经益津关南下。  

到时如果辽国大军想要往南收复失地,只有两条路可走,益津关或淤口关,益津关道路宽阔,他们更可能走那里,不过淤口关那边也不能松懈。  

一旦辽军主力到达益津关,王审琦和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