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赵匡义(2/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想法和道理他说得出来,但落实成文字文章,遣词造句的活还需要赵侍剑这样的专业人士。  

小姑娘还在生他的气,一句话不说,没办法,他只好哄人,毕竟要人帮忙嘛,大不了写好了再骂回去。  

......  

晚上,仔细回想白天与赵家兄弟两的见面,越发确定那个三弟赵匡义应该就是赵光义了,以后的宋太宗。  

说实话,赵匡胤他下意识就觉得这人牛逼,好相处,如果不是他知道老赵会篡位,到时老爹可能危险,两人很可能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可那白白净净的赵匡义他却没一点好感,无论是接触后的感觉还是历史上的印象。  

要史从云看,赵匡胤是个能人,唯一的缺点就是没刘邦或者李世民那样的心狠手辣。  

他要是果断点,心狠点,才发现苗头不对就不要想什么迁都,狠下心直接把他弟剁了,让自己儿子继位,往后就没那么多破事。  

赵匡义就是那种他哥把饭都喂到他嘴边,他连吃软饭都不会的人。  

史从云喜欢挑软柿子捏,但其实这可不是件简单事,而是一种战略智慧,特别是上升到国家层面后。  

战争是成本极高的危险行为,如果打仗不能回本,那国家只会越打越弱,越打越穷,就算打胜了都没用。  

什么情况下能保证打仗大概率回本,甚至发战争财?那就是挑着软柿子捏。  

历史上那些武功威震四海,青史留名的皇帝,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看起来好像他们用兵天生如神,胸有甲兵韬略,无人能挡,手下各个都能打。  

可如果仔细看他们对大局的细节操作,多数时候都是怎么怂怎么来,哪来容易从哪下手。  

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拉下脸来认怂,忍辱负重也要从最软的捏起,最好不要多线作战。  

这说明他们都是比较理智明的君主,世上哪有什么命中注定的真命天子,随便振臂一呼四海响应,人马云集,无人可挡。  

不可能的,所有的皇图霸业都如王朴说那样的,先易后难,积少成多,一步步走。  

战争尤其如此。  

因为打容易的敌人能回本,翻车几率小,能让战争可持续,让国家百姓能支撑,然后一步步积累战争红利,走向巅峰。  

连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这类的牛逼人物都是这么操作的,先挑着软的打,能认怂的时候就认怂,尽量避免多线开战。  

郭荣和赵匡胤也是这个思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用尽手段避免多线开战。  

可到赵光义就不同了。  

大概是他哥赢得太多让他飘了,以为都是他的功劳,搞出很多非常飘的膨胀操作,以至于对外战争屡战屡败。  

其实有时候史从云自己都不懂,为什么是老赵的臭弟弟飘了,要飘也该是老赵飘啊。  

取荆南、夺武平、灭后蜀、亡南汉、吞南唐、败契丹,那都是赵匡胤干的事啊,关键人家老赵还没飘,连平定节度使叛乱都是先想办法稳住一个,快速解决另一个再后头收拾,避免多线作战。  

操作得当,稳中带皮,人家都没飘,结果他的臭弟弟飘了。  

用不明不白的手段从老赵手中接过百战精兵,众多强将,结果一顿膨胀操作下,南征北战,连年用兵,处处败仗,最终拿得出手的成绩只有把早被赵匡胤打残的北汉给灭了。  

有时候史从云自己都会想,你说都是两兄弟,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如果说对赵匡胤他是又敬又怕,敬他的实力和为人,又害怕他篡位把老爹弄死了,所以时时刻刻提防。  

那对赵匡义就是彻底的鄙视了,要是有机会,又不让赵家人知道的前提下,他绝对会把赵匡义往死里搞。  

不过暂时他不敢,因为老赵太关爱他弟弟了,要是这么干,绝对会彻底和赵匡胤撕破脸皮,这对老爹的前途不是好事。赵家无论怎么说,赵匡胤和他爹都是禁军的高层将领了。  

......  

第二天正午,他正在院子里想着怎么抄“守江必守淮”的高论,赵侍剑在旁边落笔。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说向训来找他。  

史从云只得暂时停下,出去见人。  

(回来晚了,今天码三千字)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