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典文学 > 太平广记 > 卷第四百六十二禽鸟三

卷第四百六十二禽鸟三(4/7)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而谓仲山曰:“知卿精修多年,超越凡俗。吾有小女颇闲道教,以其夙业,合与卿为妻,今当吉辰耳。”仲山降阶称谢拜(“阶称谢拜”原作“言谢几回”,据明抄本改。)起,而复请谒夫人,乃止之曰:“吾丧偶已七年,吾有九子,三男六女,为卿妻者,最小女也。”乃命后堂备吉礼。既而陈酒肴,与仲山对食讫,渐夜闻环珮之声,异香芬郁,荧煌灯烛,引去别室。礼毕三日,仲山悦其所居,巡行屋室,西向厂舍,见衣竿上悬皮羽十四枚,是翠碧皮,余悉乌皮耳。乌皮之中,有一枚是白乌皮。又至西南,有一厂舍,衣竿之上,见皮羽四十九枚,皆鸺鹠。仲山私怪之,却至室中,其妻问其夫曰:“子适游行,有何所见,乃沈悴至此?”仲山未之应,其妻曰:“夫神仙轻举,皆假羽翼。不尔,何以倏忽而致万里乎?”因问曰:“乌皮羽为谁?”曰:“此大人之衣也。”又问曰:“翠碧皮羽为谁?”曰:“此常使通引婢之衣也。”“又余乌皮羽为谁?”曰:“新妇兄弟姊妹之衣也。”又问:“鸺鹠皮羽为谁?”曰:“司更巡夜者衣,即监门萧衡之伦也。”语未毕,忽然举宅惊惧,问其故,妻谓之曰:“村人将猎,纵火烧山。”须臾皆云:“竟未与徐郎造得衣。今日之别,可谓邂逅矣。”乃悉取皮羽,随方飞去。即向所见舍屋,一无其处。因号其地为乌君山。(出《建安记》)
【译文】
乌君山是建安县的一座名山,在县城西面一百里处。近代有个道士叫徐仲山,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追求得道成仙,并且非常专心虔诚,生活俭朴坚守节操,时间越长越坚定。他与别人在路上相遇,自觉遵守礼节,无论是老是少全都让人先行。当瓜果粮食刚刚成熟时,他就进行祭祀,第一次献给上天,第二次给德高年老的人。乡里有个小偷按罪应当处死,徐仲山去面见审理案件的官员,承认自己是小偷有罪。又说小偷不应当判死罪,不应处死却杀了他,感情上忍受不了。然后他摘掉帽子脱下衣服,自愿替小偷抵罪承受制裁。审案官署怀疑自己判断有错就赦免了小偷。徐仲山有一次在山路上行走,遇上了大暴雨,无法抵挡大风雷电,竟迷了路。忽然他在闪电中,一处住宅,有点类似州府官员的住宅,因此就走过去想避避雨。到了门前,看见一个穿华丽衣服的人发现了他。他就自称本乡的道士徐仲山拜见,那个穿华丽衣服的人自称是监门使者萧衡,也回了礼。那人同他谈起了风雨,并真诚地邀请他进宅。徐仲山问:“自从有了这个山乡,从未看见过有这么一处住宅。”监门说:“这里是神仙的住处,我就是监门官。”不久有一个女郎,梳着一对环形的发髻,穿着紫红色的裙子和有着青色花纹的绸衫,左手拿着金柄牛尾拂尘,传呼说:“使者在外面与什么人谈话,怎么不报告呢?”萧衡回答说:“是这个乡的道士徐仲山。”不一会,那女子又招呼说:“仙官请徐仲山进去。”刚才见过的女郎,领着徐仲山从走廊进去,到了堂屋南侧的小庭院,看见一个男子,年龄大约五十多岁,身上的皮肤、胡须和头发全都是白的,戴着纱巾搭成的帽子,穿着白绸布绣着银色花纹的披肩。这男子对徐仲山说:“我知道你诚心修炼了很多年,超越凡俗之人。我有个小女儿熟悉修道的方法,根据她的愿望和命运,应当与你结为夫妻,今天正是好时辰。”徐仲山走下台阶拜谢,接着又请求拜见老夫人。男子阻止他说:“我丧妻已经七年了。我有九个孩子,三个男孩六个女儿。做你妻子的,是我最小的女儿。”然后他命令在后堂准备举行婚礼的设置,摆上了酒菜,和徐仲山一起吃喝完毕。渐渐地夜深了,徐仲山听到了妇女身上所佩饰物的声音,奇异的香味特别浓郁,灯烛辉煌照耀,有人把徐仲山领到另外的房间。婚礼结束后第三天,徐仲山高兴地观看居住的房屋,逐个参观各个房间,走到一朝西的棚屋,看见竹竿上悬挂着十四件羽毛皮衣,一件是翠碧鸟的皮羽,其余全是乌鸦的皮羽。乌鸦皮中,有一件是白乌鸦的皮羽。他又到西南面去看,有一个棚屋,衣竿上有四十九件羽毛皮衣,全是鸺鹠鸟的皮羽。徐仲山暗自觉得这事很怪异,回到自己的居室中后,妻子问他说:“你刚才出去走了一趟,看见了什么?竟然情绪低落地回来了?”徐仲山没有回答。他的妻子又说:“神仙能够轻飘飘地升到天上去,全都是凭借翅膀作用。否则,又怎么能够在片刻之间就到了万里之外呢?”徐仲山便问:“乌鸦皮羽衣是谁的?”回答说:“那是父亲的羽衣。”又问:“翠碧鸟的羽衣是谁的?”回答说:“那是经常派去通话领路的女仆的羽衣。”又问其余乌鸦皮羽衣是谁的。回答说:“是我的兄弟姐妹们的羽衣。”又问鸺鹠皮羽衣是谁的,回答说:“是负责打更和巡夜的人的羽衣,就是监门官萧衡一类人的羽衣。”话没说完,忽然整个宅院的人都惊慌失措起来。徐仲山问是什么原因,妻子对他说:“村里的人准备打猎,放火烧山。”不一会大家都说:“竟没来得及给徐郎制做一件羽衣,今日分别之后,就当是萍水相逢一场吧。”然后众人都取来羽衣,四散飞去。原来看见的一片房屋,也都不见了。从此以后那个地方就叫“乌君山”。
魏伶
唐魏伶为西市丞,养一赤嘴乌,每于人众中乞钱,人取一文,而衔以送伶处,日收数百,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