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六十五轻薄一(5/10)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人,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联镳而还。元稹以明经中第,愿与贺交。贺见刺曰:"明经及第,何事来见李贺?"稹惭而退。未几制策登科,为礼部郎官,乃议贺父名晋,不合举进士,时辈从而排之,贺竟不第。按唐李公藩尝缀贺歌诗,为之叙未成,知贺有外兄,与贺有笔研旧,召见,托以搜采放失。其人诺,不且请曰:"某尽记贺篇咏,然黵改处多,愿得公所辑视之,当为是正。"公喜,并付之,弥年绝迹。复召诘之,乃云:"某与贺中表,自幼同处,恨其倨忽,常思报之。今幸得公所藏,并旧有者,悉投堰中矣。"公大恚,叱出之。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翰愈深所知重,于缙绅间每为延誉,由此声华藉甚。时元稹年少,以明经擢第一,攻篇什,常交结于贺。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不容遽入,仆者谓曰:"明经及第,何事来看李贺?"稹无复致情,惭愤而退。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讳晋,不合应举;贺亦以轻薄为时辈所排,遂致撼轲。韩愈惜其才。为著《讳辩》录明之,然竟不成名。(出《剧谈录》,据谈氏初印本附录)
【译文】
李贺,唐宗室的后裔。七岁时,元和中期,便以诗歌而著名。韩愈、皇甫湜看到他的作品都感到很惊奇。他们说:"假如是古人,我们不能去结识;如是今人,岂有不去结识的道理。"于是两人并马到李贺家去相见,尚未成年的李贺束着两个发角穿着用荷叶编的衣裳迎出来。二公要当场让他写一篇,李贺欣然接受,拿起木简(古时用此物来写字)挥笔蘸墨,傍若无人,题目为《高轩过》,二公大为惊讶。他们把马连起嚼子,三人并骑而回。元稹是以明经中第的,他很希望与李贺结交。当李贺见到元稹递来的名帖时说道:"一个考中明经科的人,有什么事来见我李贺!"元稹惭愧而去。不久元稹便在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制科"应试中登第,官授礼部郎中。后来当李贺应试时,元稹便说李贺父亲的名字"晋"与进士的"进"音同相讳,因而儿子不能中举为进士,当时其他人也顺从此话而一起排挤他,因此李贺竟然没有被录取。按:唐代的李公藩曾缀集过李贺的诗歌,想把他的诗编辑成卷而未成。他知道李贺有一个表兄,过去曾抄录过李贺的作品,于是召见了他,托付他帮助搜集失散的作品。那个人答应后说道:"我全部抄录了李贺的诗歌,但是涂改的地方太多,希望能把你所收集到的拿给我看看,以便以此来订正。"李公藩大喜,全都拿给了他。可是整整一年也未见到那人送个脚印。于是又把他叫来追问,那个人道:"我与李贺是表兄弟,从小便在一起。可是我很恨他太傲慢,常常想报复他。如今正巧得到你所收藏的作品,连同我原有的,全部投进了河堤里。"李公藩大怒,将他喝斥出去。唐朝元和中期。有位进士李贺很擅长写诗,韩愈对他十分赏识器重,经常在士大夫中间传扬他的名誉,由此使他的声誉越来越光耀盛大。当时元稹还很年轻,应试明经科考中了第一名。元稹也钻研诗歌创作,常想与李贺交结,有一天元稹带着礼物去拜访李贺,李贺看过名帖后竟不准他进来。仆人对元稹说:"一个考中明经科的人,有什么事来见李贺啊?"元稹没有再向他致以情意,羞愧愤恨而归。后来元稹从左拾遗的位置上再应试"制策"而登科,位居要害之地,当了礼部郎中。当李贺要参加应试的时候,元稹说李贺的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相讳,不能参加应试,李贺也曾因为轻浮刻薄而被其他人所排斥,因而造成他一生不得志。韩愈爱惜他的才学,曾写《讳辩》为他明辩,然而终究不能登第。
李群玉
群玉,澧州人。好吹笙,常使家僮吹之。性喜食鹅。及授校书郎,即归故里。卢肇送诗云:"妙吹应诺凤,工书定得鹅。"题《黄陵庙》诗有曰:"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泪春风。不知精爽落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群玉自以为春空便到秋色,踟蹰欲改,恍若有物,告以二年之兆。至浔阳,具述其事于段成式。群玉亡后。成式哭之诗曰:"酒里诗中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明时不作祢衡死,傲尽公卿归九泉。"
李群玉字文山,性轻率,多侮戏人。常假江陵幕客书求丐于澧州刺史艾乙。李谓艾曰:"小生病且甚矣,幸使君痛救之。"李以戏其性之僻也。群玉以其轻脱而济之不厚矣。(出《北梦琐言》,据谈氏初印本附录)
【译文】
李群玉,澧州人。喜欢吹笙,也常让家僮吹笙。还喜欢吃鹅肉。官任校书郎,就回归故里了。卢肇赠他诗道:"妙吹应诺凤,工书定得鹅。"他曾写过一首诗《题黄陵庙》:"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泪春风。不知精爽何处落,疑是行云秋色中。"群玉觉得春空便到秋色不妥,迟迟疑疑想要修改,恍然间好像眼前出现了一个东西,告诉他两年的预兆。到了浔阳,他把此事从头至尾说给了段成式。群玉死后,段成式写悼诗道:"酒里诗里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明时不作祢衡(东汉人)死,傲尽公卿归九泉。"
李群玉,字文山。性情很轻率,常侮辱戏谑他人。曾假借江陵幕客写信给澧州刺史艾乙求要钱物。他对艾乙说:"小生病得很重啊,希望你能怜悯救济。"可是他还戏弄人家的性格孤僻。李群玉因为他的轻佻不稳重而没有得
【译文】
李贺,唐宗室的后裔。七岁时,元和中期,便以诗歌而著名。韩愈、皇甫湜看到他的作品都感到很惊奇。他们说:"假如是古人,我们不能去结识;如是今人,岂有不去结识的道理。"于是两人并马到李贺家去相见,尚未成年的李贺束着两个发角穿着用荷叶编的衣裳迎出来。二公要当场让他写一篇,李贺欣然接受,拿起木简(古时用此物来写字)挥笔蘸墨,傍若无人,题目为《高轩过》,二公大为惊讶。他们把马连起嚼子,三人并骑而回。元稹是以明经中第的,他很希望与李贺结交。当李贺见到元稹递来的名帖时说道:"一个考中明经科的人,有什么事来见我李贺!"元稹惭愧而去。不久元稹便在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制科"应试中登第,官授礼部郎中。后来当李贺应试时,元稹便说李贺父亲的名字"晋"与进士的"进"音同相讳,因而儿子不能中举为进士,当时其他人也顺从此话而一起排挤他,因此李贺竟然没有被录取。按:唐代的李公藩曾缀集过李贺的诗歌,想把他的诗编辑成卷而未成。他知道李贺有一个表兄,过去曾抄录过李贺的作品,于是召见了他,托付他帮助搜集失散的作品。那个人答应后说道:"我全部抄录了李贺的诗歌,但是涂改的地方太多,希望能把你所收集到的拿给我看看,以便以此来订正。"李公藩大喜,全都拿给了他。可是整整一年也未见到那人送个脚印。于是又把他叫来追问,那个人道:"我与李贺是表兄弟,从小便在一起。可是我很恨他太傲慢,常常想报复他。如今正巧得到你所收藏的作品,连同我原有的,全部投进了河堤里。"李公藩大怒,将他喝斥出去。唐朝元和中期。有位进士李贺很擅长写诗,韩愈对他十分赏识器重,经常在士大夫中间传扬他的名誉,由此使他的声誉越来越光耀盛大。当时元稹还很年轻,应试明经科考中了第一名。元稹也钻研诗歌创作,常想与李贺交结,有一天元稹带着礼物去拜访李贺,李贺看过名帖后竟不准他进来。仆人对元稹说:"一个考中明经科的人,有什么事来见李贺啊?"元稹没有再向他致以情意,羞愧愤恨而归。后来元稹从左拾遗的位置上再应试"制策"而登科,位居要害之地,当了礼部郎中。当李贺要参加应试的时候,元稹说李贺的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相讳,不能参加应试,李贺也曾因为轻浮刻薄而被其他人所排斥,因而造成他一生不得志。韩愈爱惜他的才学,曾写《讳辩》为他明辩,然而终究不能登第。
李群玉
群玉,澧州人。好吹笙,常使家僮吹之。性喜食鹅。及授校书郎,即归故里。卢肇送诗云:"妙吹应诺凤,工书定得鹅。"题《黄陵庙》诗有曰:"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泪春风。不知精爽落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群玉自以为春空便到秋色,踟蹰欲改,恍若有物,告以二年之兆。至浔阳,具述其事于段成式。群玉亡后。成式哭之诗曰:"酒里诗中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明时不作祢衡死,傲尽公卿归九泉。"
李群玉字文山,性轻率,多侮戏人。常假江陵幕客书求丐于澧州刺史艾乙。李谓艾曰:"小生病且甚矣,幸使君痛救之。"李以戏其性之僻也。群玉以其轻脱而济之不厚矣。(出《北梦琐言》,据谈氏初印本附录)
【译文】
李群玉,澧州人。喜欢吹笙,也常让家僮吹笙。还喜欢吃鹅肉。官任校书郎,就回归故里了。卢肇赠他诗道:"妙吹应诺凤,工书定得鹅。"他曾写过一首诗《题黄陵庙》:"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泪春风。不知精爽何处落,疑是行云秋色中。"群玉觉得春空便到秋色不妥,迟迟疑疑想要修改,恍然间好像眼前出现了一个东西,告诉他两年的预兆。到了浔阳,他把此事从头至尾说给了段成式。群玉死后,段成式写悼诗道:"酒里诗里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明时不作祢衡(东汉人)死,傲尽公卿归九泉。"
李群玉,字文山。性情很轻率,常侮辱戏谑他人。曾假借江陵幕客写信给澧州刺史艾乙求要钱物。他对艾乙说:"小生病得很重啊,希望你能怜悯救济。"可是他还戏弄人家的性格孤僻。李群玉因为他的轻佻不稳重而没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