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九书四(4/5)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大王饶命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字,帖纸影之。其中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则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则江总、姚察等署记。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以记之。其《兰亭》本,相传云在昭陵玄宫中。《乐毅论》,长安中太平公主奏借出外拓写,因此遂失所在。五年,?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检校换褾。每卷分为两卷,总见在有八十卷,余并失坠。元悌又割去前代记署,以己之名氏代焉。玄宗自书"开元"二字,为印记之。右军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张芝、张昶各一卷。右军真行书,惟《黄庭》、《告誓》等卷存焉。又得滑州人家所藏右军《扇上真尚书宣示》,及小王行书《白骑遂》等二卷。其书有"贞观年"旧摽织成字。(出《谭宾录》)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五月,宫内取出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人的书帖,共一百六十卷,交付集贤院。令集贤院拓两本进献,赐给褚王。这些书帖都是贞观中年,唐太宗命令魏徽、虞世南、褚遂良等大臣审定真伪的。王羲之的真迹。共收集到真书、行书;二百九十纸,装订成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订成八十卷。王献之、张芝等人的真迹,各自根据它们数量的多少编纂成卷。用"贞观"二字治印,印在书卷缝及头里。他们的草书真迹,又令褚遂良用真书体写成小字,帖纸拓影,附在后面。其中的古本,有的是梁、隋官本。梁朝的有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朝的有江总、姚察等签署的印记。太宗又让魏征、褚遂良等,在卷下再签署姓名。其中的《兰亭序》,传说随太宗陪葬在昭陵中。《乐毅论》,上太平公主上奏借出去拓写,后来就失去下落了。五年后,玄宗皇帝又敕陆之悌、魏哲、刘怀信等人查核察看,重新改换装裱。原来的一卷分为两卷,总计还有八十卷,其余的都散失了。陆元悌又割去以前朝代的记署,将自己的名字签署在上面取而代之。玄宗皇帝亲自书写"开元"二字,治印,印在上面作为标志。总计有王羲之真迹一百三十卷,王献之十八卷,张芝、张昶各一卷。王羲之的真书、行书,只有《黄庭经》、《告誓文》等卷尚存在。又得到滑州人家收藏的王羲之《扇上真尚书宣示》,及王献之行书《白骑遂》等卷。这二卷书帖上面都记有贞观年的旧标志。
八体
张怀瓘《书断》曰:"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通谓之八体,而右军皆在神品。右军尝醉书数字,点画类龙爪,后遂有龙爪书。如科斗、玉箸、偃波之类,诸家共二十五般。(出《尚书故实》)
【译文】
张怀瓘在他撰写的《书断》中说:"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通常人们管这八种书称为'八体'而王羲之的书法都列在'神品'之内。王羲之有一次喝醉后书写了几个字,点划象龙爪,后来就有'龙爪书'。再如蝌蚪、玉筋、偃波一类的书法,这些流派共有二十五种。
李都
李都荆南从事时,朝官亲熟。自京寓书,踪甚恶。李寄诗戏曰:"草缄千里到荆门,章草纵横任意论。应笑钟张虚用力,却教羲、献枉劳魂。惟堪爱惜为珍宝,不敢留传误子孙。深荷故人相厚处,天行时气许教吞。"(出《抒情诗》)
【译文】
李都任荆南从事时,跟京师中的朝官都很密切。一次他从京城的寓所里往荆南寄去书信一封,字写得很不好,李寄写诗一首戏谑他:你草书的书信历经千里路寄到了荆门,信上的字象章草一样的龙飞凤舞,任你怎么评论都行。可笑钟繇、张芝二位老生先,比起他的后人李都的书法,你们算白用力气了。你李都的书法让二王父子都自愧不如,一生白努力了。只有你的书法才可堪爱惜视为珍宝,可是这么好的书法,我们可不敢将它流传后世贻误子孙。但是,它却载着故人的深厚情谊寄到了我面前,上天时运允许我一口将它吞到肚子里。
东都乞儿
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欲书时,先用掷笔高尺余,以足接之,未尝失落。书迹官楷书不如也。(出《酉阳杂俎》)
【译文】
大历年间,东都洛阳天津桥有个讨饭的小孩,没有双手,用右足夹笔书写经卷讨钱。想书写时,先用脚将笔扔起来,高有一尺多,再用脚将笔接住,没有接不住的时候。这个讨饭小孩用脚写的字,一些官府中的人写的楷书都赶不上他。
卢弘宣
李德裕作相日,人献书帖。德裕得之执玩,颇爱其书。卢弘宣时为度支郎中,有善书名。召至,出所获者书帖,令观之。弘宣持帖,久之不对。德裕曰:"何如。"弘宣有恐悚状曰:"是某顷年所临小王帖。"太尉弥重之。(出《卢氏杂说》)
【译文】
李德裕作宰相时,有人进献给他一书帖。他得到后常拿出来观赏把玩,很是爱惜。卢弘宣当时官任度支郎中,他擅长书法的名声传播在外。李德裕将卢弘宣召到家中,拿出人家送给他的这一书帖让卢看。卢将书帖拿在手中,过了很久时间一言不发。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有些慌恐地说:"这副书帖是我早年临的王献之的书帖。"李德裕更加珍惜这付书帖。
岭南兔
岭南兔,尝有郡牧得其皮。使工人削笔,醉失之。大惧。因剪己须为笔,甚善。更使为之,工者辞焉。诘其由,因实对。遂下令,使一户输人须。或不能致,辄责其直。(出《岭南异物志》)
【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五月,宫内取出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人的书帖,共一百六十卷,交付集贤院。令集贤院拓两本进献,赐给褚王。这些书帖都是贞观中年,唐太宗命令魏徽、虞世南、褚遂良等大臣审定真伪的。王羲之的真迹。共收集到真书、行书;二百九十纸,装订成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订成八十卷。王献之、张芝等人的真迹,各自根据它们数量的多少编纂成卷。用"贞观"二字治印,印在书卷缝及头里。他们的草书真迹,又令褚遂良用真书体写成小字,帖纸拓影,附在后面。其中的古本,有的是梁、隋官本。梁朝的有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朝的有江总、姚察等签署的印记。太宗又让魏征、褚遂良等,在卷下再签署姓名。其中的《兰亭序》,传说随太宗陪葬在昭陵中。《乐毅论》,上太平公主上奏借出去拓写,后来就失去下落了。五年后,玄宗皇帝又敕陆之悌、魏哲、刘怀信等人查核察看,重新改换装裱。原来的一卷分为两卷,总计还有八十卷,其余的都散失了。陆元悌又割去以前朝代的记署,将自己的名字签署在上面取而代之。玄宗皇帝亲自书写"开元"二字,治印,印在上面作为标志。总计有王羲之真迹一百三十卷,王献之十八卷,张芝、张昶各一卷。王羲之的真书、行书,只有《黄庭经》、《告誓文》等卷尚存在。又得到滑州人家收藏的王羲之《扇上真尚书宣示》,及王献之行书《白骑遂》等卷。这二卷书帖上面都记有贞观年的旧标志。
八体
张怀瓘《书断》曰:"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通谓之八体,而右军皆在神品。右军尝醉书数字,点画类龙爪,后遂有龙爪书。如科斗、玉箸、偃波之类,诸家共二十五般。(出《尚书故实》)
【译文】
张怀瓘在他撰写的《书断》中说:"篆、籀、八分、隶书、章草、草书、飞白、行书,通常人们管这八种书称为'八体'而王羲之的书法都列在'神品'之内。王羲之有一次喝醉后书写了几个字,点划象龙爪,后来就有'龙爪书'。再如蝌蚪、玉筋、偃波一类的书法,这些流派共有二十五种。
李都
李都荆南从事时,朝官亲熟。自京寓书,踪甚恶。李寄诗戏曰:"草缄千里到荆门,章草纵横任意论。应笑钟张虚用力,却教羲、献枉劳魂。惟堪爱惜为珍宝,不敢留传误子孙。深荷故人相厚处,天行时气许教吞。"(出《抒情诗》)
【译文】
李都任荆南从事时,跟京师中的朝官都很密切。一次他从京城的寓所里往荆南寄去书信一封,字写得很不好,李寄写诗一首戏谑他:你草书的书信历经千里路寄到了荆门,信上的字象章草一样的龙飞凤舞,任你怎么评论都行。可笑钟繇、张芝二位老生先,比起他的后人李都的书法,你们算白用力气了。你李都的书法让二王父子都自愧不如,一生白努力了。只有你的书法才可堪爱惜视为珍宝,可是这么好的书法,我们可不敢将它流传后世贻误子孙。但是,它却载着故人的深厚情谊寄到了我面前,上天时运允许我一口将它吞到肚子里。
东都乞儿
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欲书时,先用掷笔高尺余,以足接之,未尝失落。书迹官楷书不如也。(出《酉阳杂俎》)
【译文】
大历年间,东都洛阳天津桥有个讨饭的小孩,没有双手,用右足夹笔书写经卷讨钱。想书写时,先用脚将笔扔起来,高有一尺多,再用脚将笔接住,没有接不住的时候。这个讨饭小孩用脚写的字,一些官府中的人写的楷书都赶不上他。
卢弘宣
李德裕作相日,人献书帖。德裕得之执玩,颇爱其书。卢弘宣时为度支郎中,有善书名。召至,出所获者书帖,令观之。弘宣持帖,久之不对。德裕曰:"何如。"弘宣有恐悚状曰:"是某顷年所临小王帖。"太尉弥重之。(出《卢氏杂说》)
【译文】
李德裕作宰相时,有人进献给他一书帖。他得到后常拿出来观赏把玩,很是爱惜。卢弘宣当时官任度支郎中,他擅长书法的名声传播在外。李德裕将卢弘宣召到家中,拿出人家送给他的这一书帖让卢看。卢将书帖拿在手中,过了很久时间一言不发。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有些慌恐地说:"这副书帖是我早年临的王献之的书帖。"李德裕更加珍惜这付书帖。
岭南兔
岭南兔,尝有郡牧得其皮。使工人削笔,醉失之。大惧。因剪己须为笔,甚善。更使为之,工者辞焉。诘其由,因实对。遂下令,使一户输人须。或不能致,辄责其直。(出《岭南异物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