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军工科技 > 四千零三十八章 一次开发,一套系统,多平台应用

四千零三十八章 一次开发,一套系统,多平台应用(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日月永在   生活系男神   剑毒梅香  

未修改版“针对无人机蜂群这种分布式威胁,”吴浩继续说道:“系统会自动启动‘群体智能反制’模式。每个防空单元既是作战节点,也是信息中枢,通过量子通信网络实时共享战场态势。  

指挥官只需在脑海中划定威胁区域,系统就能调动方圆50公里内的防空资源,以‘蜂群对抗蜂群’的方式实施饱和拦截。  

在去年的朱日和演习中,该系统成功拦截了92的模拟无人机攻击,而传统防空体系的拦截率仅为37。”  

话音未落,电子战方面的一位专家这个时候举手提问道:“吴总,电子对抗讲究‘快、准、隐’,瞬息万变的电磁环境对系统的自适应能力要求极高。  

这套技术如何帮助电子战部队在干扰与反干扰的博弈中抢占先机?”  

听到这个问题,台上台下专家不由的点了点头,确实,电子战对系统的自适应能力要求极高,这位专家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大家都纷纷看向吴浩,等待他的解答。  

面对众人的目光,吴浩将画面切换成电磁频谱的可视化界面,无数彩色波纹在三维空间中激烈碰撞:“我们为电子战装备开发了‘神经脉冲式干扰’技术。传统电子干扰机需要操作员手动调整频率、功率等参数,而人机融合系统能根据指挥官的思维意图,直接将神经信号转化为特定波形的干扰脉冲。”  

他播放了一段电子战演习录像,我方电子战车辆在接收到“压制敌方通信频段”的思维指令后,瞬间释放出覆盖100MHz  

200MHz的梳状干扰信号,敌方通信网络在3秒内陷入瘫痪,“这种干扰方式的反应速度比手动操作快20倍,且能根据敌方反制策略,自动调整干扰模式,形成‘发现干扰评估再干扰’的闭环。”  

“更关键的是,”吴浩调出电子战装备的内部架构图,“我们在系统中植入了‘电磁欺骗’神经网络。当检测到敌方雷达扫描时,系统会根据指挥官的作战意图,生成虚假的电磁信号特征。比如模拟出一支不存在的装甲部队,诱导敌方火力误判。在某次红蓝对抗中,我们仅用一辆电子战方舱,就牵制住了敌方三个炮兵营的火力,战损比达到1:27。”  

此时,陆军方面的一位年轻军工举起话筒问道:“对于特种作战而言,单兵装备的轻量化、隐蔽性至关重要。这套技术能否应用于单兵作战系统?”  

吴浩立刻切换画面,展示出一套战术背心的全息模型,上面密布着细如发丝的传感器:“我们开发了微型化的单兵人机交互模块。这些传感器可以集成在战术背心、头盔甚至作战手套中,实时捕捉士兵的神经信号与生理状态。”他播放了一段山地渗透作战模拟视频,特战队员在脑海中下达“开启夜视”指令,护目镜瞬间切换模式;当心跳加速、判断遭遇伏击时,系统自动向队友发送警报并规划撤离路线,“通过脑机接口,单兵装备的操作步骤减少了90,在黑暗、复杂地形等极端环境下,信息传递效率提升4倍。”  

“此外,”吴浩补充道,“我们为单兵系统开发了‘战术直觉增强’功能。AI会持续学习士兵的作战习惯,当面临突发状况时,系统会将最优方案以潜意识暗示的形式传递给士兵。例如在巷战中,系统检测到敌方狙击手潜在位置后,会在士兵视野边缘生成微弱的红色警示,帮助其在0.3秒内做出规避动作。在模拟训练中,装备该系统的特战队员,生存概率提升了65。”  

随着吴浩的讲解,会场气氛达到高潮。  

这也让其它军兵种的专家也都眼红了起来,纷纷开始向吴浩询问,这项技术在其它领域是否可以应用。  

海军方面的宋总工率先举起话筒,深蓝色的潜艇兵制服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吴总,潜艇作战讲究静默隐蔽,水下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深海压力对设备稳定性要求近乎苛刻。这套人机融合技术如何适应潜艇的特殊作战需求?”  

吴浩轻点平板,大屏幕切换成潜艇内部的3D模型,幽蓝色的光带沿着舱壁蜿蜒流转:“针对潜艇环境,我们研发了‘深海神经节点’系统。首先在硬件层面,所有电子设备都采用了钛合金与石墨烯复合外壳,能承受1100个大气压的深海压力,同时具备电磁屏蔽与声波吸收双重特性。”他调出一段水下测试视频,潜艇在600米深海中急速下潜,仪表盘上的神经信号传输曲线始终平稳,“在信号传输方面,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电磁波通信,改用中微子量子通信技术。这种通信方式不受海水导电率影响,即使在极地磁场紊乱区域,也能保证指令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传递。”  

“更重要的是,”吴浩继续说道,“潜艇兵长期处于封闭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系统内置的‘深海共情AI’会实时分析官兵的脑电波、语音语调甚至微表情,当检测到焦虑指数超标时,会通过舱内全息投影营造出海面日出、森林鸟鸣等虚拟场景,同时调整舱内的温湿度和香氛系统,缓解心理疲劳。在某型潜艇的90天自持力试验中,装备该系统的艇员工作效率提升了35。”  

这时,火箭军的张研究员接过话筒,迷彩服上的战略导弹徽章格外醒目:“吴总,战略武器的操作容不得半点差错,如何确保人机融合系统在核反击等高敏感任务中的绝对可靠性?”  

吴浩神情严肃,画面切换成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