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厚颜无耻(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谢迁只能先把叶淇给打发了。
如何筹集银子这回事,谢迁知道自己不会有什么好主意,同样也很清楚,徐溥和刘健那边也很难拿出解决方案。
大明新君登基后,虽然发过俸禄,但拖欠更多…朝廷的财政状况,已经在成化末年被拖垮,而如今又要在黄淮地区修河,西北又需要大笔开销,朝廷官员不贪不腐,能勉强维持度日,就算不错了。
尤其是翰林官,最能理解如今朝廷的苦楚。
你叶淇本就是因能力出众,才被推选出来解决朝廷面临的财政危机,结果你却说你无能为力,还要让别人帮忙?
那要你何用?
翌日早朝上,朱祐樘特别提到了辽东军镇缺军饷之事,还提出要派人去朝鲜出使,尽快解决辽东边患问题。
这在文臣看来,其实就是伸手要钱。
大臣们都不愿意接话。
在他们看来,我们自己都快没饭吃了,还能帮陛下您筹集银子,搞对外扩张?
不好意思,我们的主张就是一切都以怀柔为主,不做超出本分之事,最好大家和和睦睦,得过且过。
早朝过后,回内阁的路上,谢迁有意走到徐溥和刘健身边,把昨日叶淇跟他说的话,大致转告了一遍。
眼下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东宫讲官出身的这群翰林官,已经快速参与到朝廷大事中来,在廷议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师徒关系使然,他们得到了弘治皇帝的器重,很多时候朱佑樘都愿意听取他们的观点。
这跟以前皇帝只信任近佞截然不同。
毕竟成化朝时,翰林官就算是做到最高的阁老,万安和刘吉之流也是混吃等死的命…他们自己都没主见,能指望下面的人能提出什么好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继晓、汪直、梁芳乃至李孜省,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上位掌控朝政,文官言路被严重压制,可以说是翰林官的至暗时刻。
徐溥皱眉道:“叶淇为何不亲自来找我?”
谢迁回头看了躲在人堆里的叶淇一眼,这才道:“或难以启齿吧。”
刘健闻言摇头:“今年以来,陛下在用兵和国政上,动作频繁,花费银钱数量与日俱增。却在基本民生方面,从未见其调拨钱粮…”
“咳咳。”
徐溥咳嗽两声,打断刘健的话,道,“地方上并无大灾,陛下如此做,倒也无可厚非。”
在徐溥看来,不能随便拿民生情况去数落皇帝的不是。
皇帝想花钱,那是他自己的事。
其实只要花费的不是朝廷府库里的银子,皇帝有自己的主张,愿意为此从他腰包里掏钱买单,朝臣这边其实是很乐意看到的。
最好让皇帝早点儿破产,这样就不会再瞎折腾,只能听从大臣的安排。
想要控制一个少年皇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控制他的钱袋子,让其不能为所欲为,接下来就是控制言路,让其活在信息茧房内!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皇帝既没有受他们蒙蔽,荷包里银子还不老少,足以让其施展政治抱负。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张峦此前一直当着户部侍郎,事实上打理着大明的财政。
他们以为张峦卸任后,少了户部侍郎这个关键节点作支撑,民间不再会有人给其面子,张氏一族再也不能暗地里为皇帝筹募钱粮…
结果换个人上来却发现,张峦拥有的资源和渠道铁打不动。
这就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驾驭帝王的手段是否出了问题?
要没问题的话,为什么一个国丈出身,本身不太有进取心的干瘦老头,竟能让皇帝一举解决困扰多年的财政问题?
背后一定有猫腻!
内阁对于筹措军费这件事,基本上属于无计可施。
张峦凑银子的那些个手段,他们基本上都知晓,其中大多有赖张峦丰富的人脉关系,却没办法纠治…就算知道对方所有的套路,也知晓其未来可能会走的路,甚至把他的一切都看透了…却怎么都模仿不来。
而想再开辟一条新的财路,为朝廷赚取钱粮,无异于白日做梦。
好像自古华山只有一条路,必须按照张峦那么走才行…
成不了事,就因为你不是张峦,没有张延龄那般能干的儿子,旁人不可能像推崇张峦父子那般硬舔上来。莫说朝廷只是给了叶淇户部右侍郎的职务,哪怕是户部尚书,再加个首辅大臣,照样无济于事。
叶淇处处碰壁。
而他的人脉声望,很快便降到了最低点。
明明才刚接替张峦上任户部侍郎没多久,属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间段,却被人看扁,无论是支持他的或是曾经跟他同一战壕的队友,现在对他都唯恐避之不及。
当户部侍郎最大的坏处,就是你这个管钱粮的拿不出钱来,还想从别人手中抠钱,这就不能忍受了。
别人知道你没钱想去拆借,挪为他用,别人还不得离你远远的?
最后叶淇“另辟蹊径”,干脆主动去见张峦。
当然,张峦那边他没法直接相见,便通过关系,找到作为张峦沟通信使的沈禄,对沈禄表明了自己面临的困难,并在沈禄的引荐下,带着他去到了新的寿宁侯府,总算见到张峦本人。
在正式见面前,叶淇只能在前厅等候。
沈禄借故进去通传,到内院见到对他一脸不善的大舅子。
“汝学,你这算怎么个意思?我刚修缮一新的御
如何筹集银子这回事,谢迁知道自己不会有什么好主意,同样也很清楚,徐溥和刘健那边也很难拿出解决方案。
大明新君登基后,虽然发过俸禄,但拖欠更多…朝廷的财政状况,已经在成化末年被拖垮,而如今又要在黄淮地区修河,西北又需要大笔开销,朝廷官员不贪不腐,能勉强维持度日,就算不错了。
尤其是翰林官,最能理解如今朝廷的苦楚。
你叶淇本就是因能力出众,才被推选出来解决朝廷面临的财政危机,结果你却说你无能为力,还要让别人帮忙?
那要你何用?
翌日早朝上,朱祐樘特别提到了辽东军镇缺军饷之事,还提出要派人去朝鲜出使,尽快解决辽东边患问题。
这在文臣看来,其实就是伸手要钱。
大臣们都不愿意接话。
在他们看来,我们自己都快没饭吃了,还能帮陛下您筹集银子,搞对外扩张?
不好意思,我们的主张就是一切都以怀柔为主,不做超出本分之事,最好大家和和睦睦,得过且过。
早朝过后,回内阁的路上,谢迁有意走到徐溥和刘健身边,把昨日叶淇跟他说的话,大致转告了一遍。
眼下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东宫讲官出身的这群翰林官,已经快速参与到朝廷大事中来,在廷议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师徒关系使然,他们得到了弘治皇帝的器重,很多时候朱佑樘都愿意听取他们的观点。
这跟以前皇帝只信任近佞截然不同。
毕竟成化朝时,翰林官就算是做到最高的阁老,万安和刘吉之流也是混吃等死的命…他们自己都没主见,能指望下面的人能提出什么好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继晓、汪直、梁芳乃至李孜省,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上位掌控朝政,文官言路被严重压制,可以说是翰林官的至暗时刻。
徐溥皱眉道:“叶淇为何不亲自来找我?”
谢迁回头看了躲在人堆里的叶淇一眼,这才道:“或难以启齿吧。”
刘健闻言摇头:“今年以来,陛下在用兵和国政上,动作频繁,花费银钱数量与日俱增。却在基本民生方面,从未见其调拨钱粮…”
“咳咳。”
徐溥咳嗽两声,打断刘健的话,道,“地方上并无大灾,陛下如此做,倒也无可厚非。”
在徐溥看来,不能随便拿民生情况去数落皇帝的不是。
皇帝想花钱,那是他自己的事。
其实只要花费的不是朝廷府库里的银子,皇帝有自己的主张,愿意为此从他腰包里掏钱买单,朝臣这边其实是很乐意看到的。
最好让皇帝早点儿破产,这样就不会再瞎折腾,只能听从大臣的安排。
想要控制一个少年皇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控制他的钱袋子,让其不能为所欲为,接下来就是控制言路,让其活在信息茧房内!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皇帝既没有受他们蒙蔽,荷包里银子还不老少,足以让其施展政治抱负。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张峦此前一直当着户部侍郎,事实上打理着大明的财政。
他们以为张峦卸任后,少了户部侍郎这个关键节点作支撑,民间不再会有人给其面子,张氏一族再也不能暗地里为皇帝筹募钱粮…
结果换个人上来却发现,张峦拥有的资源和渠道铁打不动。
这就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驾驭帝王的手段是否出了问题?
要没问题的话,为什么一个国丈出身,本身不太有进取心的干瘦老头,竟能让皇帝一举解决困扰多年的财政问题?
背后一定有猫腻!
内阁对于筹措军费这件事,基本上属于无计可施。
张峦凑银子的那些个手段,他们基本上都知晓,其中大多有赖张峦丰富的人脉关系,却没办法纠治…就算知道对方所有的套路,也知晓其未来可能会走的路,甚至把他的一切都看透了…却怎么都模仿不来。
而想再开辟一条新的财路,为朝廷赚取钱粮,无异于白日做梦。
好像自古华山只有一条路,必须按照张峦那么走才行…
成不了事,就因为你不是张峦,没有张延龄那般能干的儿子,旁人不可能像推崇张峦父子那般硬舔上来。莫说朝廷只是给了叶淇户部右侍郎的职务,哪怕是户部尚书,再加个首辅大臣,照样无济于事。
叶淇处处碰壁。
而他的人脉声望,很快便降到了最低点。
明明才刚接替张峦上任户部侍郎没多久,属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间段,却被人看扁,无论是支持他的或是曾经跟他同一战壕的队友,现在对他都唯恐避之不及。
当户部侍郎最大的坏处,就是你这个管钱粮的拿不出钱来,还想从别人手中抠钱,这就不能忍受了。
别人知道你没钱想去拆借,挪为他用,别人还不得离你远远的?
最后叶淇“另辟蹊径”,干脆主动去见张峦。
当然,张峦那边他没法直接相见,便通过关系,找到作为张峦沟通信使的沈禄,对沈禄表明了自己面临的困难,并在沈禄的引荐下,带着他去到了新的寿宁侯府,总算见到张峦本人。
在正式见面前,叶淇只能在前厅等候。
沈禄借故进去通传,到内院见到对他一脸不善的大舅子。
“汝学,你这算怎么个意思?我刚修缮一新的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