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国舅 > 第六百八十六章 舆论

第六百八十六章 舆论(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赘婿   小阁老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重生之文豪巨星   剑毒梅香  

李孜省领兵在西北取得一场大捷的消息,当天就如同晴空霹雳一般,迅速在京师官场蔓延开来。  

没有人能想到,平时看起来狡猾奸诈满肚子坏水却从不知兵的李孜省,竟有这般本事。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派出人手四下找人求证,以验证此消息真伪。  

但最后的结果却无不显示…这似乎是真的。  

除非是李孜省欺瞒上报,以小功冒大功,对自己取得的一点儿小功劳便夸大其词,再或是杀良冒功,哄骗天下人。  

这些只能等后续消息传来才能进行甄别。  

文渊阁。  

内阁值房。  

刘吉干坐在那儿,手上仍旧拿着边关送来的奏捷奏疏的关白本,整个人还没从晃神中跳脱出来。  

“刘阁老?”  

徐溥生怕刘吉接受不了边关捷报的冲击,在旁善意提醒。  

你要是继续坐在那儿冥思苦想,只怕你会想不开,直接背过气去。  

刘吉苦着脸问道:“时用啊,你说说看,这是个寻常人能想到的结果么?要是今日我在朝会上带头参劾李孜省和他背后站着的张来瞻,是不是说现在我已经被天下人群起耻笑了?”  

徐溥心说,被天下人耻笑倒不至于。  

看走眼的又不止你一个,反正我没看出来李孜省到底是怎么获得军功的。  

真是邪门儿!  

刘吉继续问道:“你说,姓李的有几分可能是虚奏捷报,以换取军功?反正天高皇帝远,骗得一时是一时,让张来瞻在朝中替他发声,然后这场子虚乌有的大捷就可以堂而皇之存在,甚至铭记于史书中?”  

徐溥皱眉问道:“这可能吗?”  

“怎么不可能?”  

刘吉道,“以我了解的李孜省,他做事从来都是不择手段,先皇时更是不守规矩,朝堂上下最恣意妄为的那个人就是他。”  

徐溥无奈摇头,意思是,我不认为李孜省有胆量在这么大的事情上弄虚作假。  

除非他活腻了!  

刘吉继续分析:“你想啊,这是陛下登基后第一场像样的战事,先奏个捷,让陛下开心一下,朝廷也把庆祝流程走完,将事情变成既定事实。这样就算回头派人去调查,发现问题所在,也不能随便揭露…毕竟谁都要为陛下的颜面着想。”  

徐溥苦着脸道:“刘阁老,您是不是多心了?就算李孜省有此心思,我想,覃公公也不会让他随便乱来的…再说这一战可是有首级和俘虏作为凭证的,很难作假!”  

“覃昌得罪了张峦,被陛下发配,要想重获帝心非得立下军功不可。也就是说,如今覃昌的未来已经跟李孜省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他们共同弄虚作假也不是不可想象之事。”  

随即刘吉又指了指奏捷奏疏,分析道:“你没看到上面说,此番出塞还抓了不少边疆牧民,或许他们就是以这些异族百姓来充军功。  

“别以为我不知道当初王世昌就是这么干的,威宁海破了鞑子营寨,杀的抓的基本上都是老弱妇孺,然后先皇就给他定了那么大的功劳,让世人觉得他是当世第一名将,殊不知他根本就是欺世盗名。”  

“有这回事吗?”  

徐溥很惊讶。  

心说,当时我只是东宫讲官,在朝中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真不清楚背后的门道。  

刘吉道:“后来还是我跟先皇说明情况,要不然王世昌怎会被发配去安陆结屋山岩下种庄稼?”  

徐溥颇为无语。  

感情当初王越倒霉,还有你刘吉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功劳呢?  

刘吉目光阴冷,道:“李孜省对于军功的渴望,比之昔日王世昌更甚,所以他完全有理由杀良冒功…故此,这件事必须得严查,追究到底,不能让他有任何钻空子的机会。”  

徐溥试探地问道:“那您…”  

刘吉显得很自负:“我这人,看人很少会走眼。哼,先前参劾之事还没完,我倒要看看,那张峦和李孜省还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要真是随便一个什么鸟人,去了趟西北,受张峦一番指点后就能开疆拓土,杀敌建功,那他张峦岂不是成了仙人?  

“这种事,打死我都不信!”  

徐溥离开文渊阁时,心里很是纠结。  

因为从情理上来说,内阁目前就两个人,他应该在立场上跟刘吉保持一致。  

虽然二人年岁相当,但刘吉资历太过深厚,宰辅的经验比他徐溥多多了,他不该怀疑刘吉观事的准确性。  

但从理智上来说,这个刘吉做事太不靠谱了,“刘棉花”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  

跟刘吉站在同一立场上,就像是明知此路走不通还非得往前冲,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也太傻了。  

从内心而言,他还是倾向于跟刘吉划清界限的。  

“徐阁老?”  

徐溥刚走到翰林院门口,还没等进去,就见刘健从里面迎了出来。  

徐溥上前问道:“希贤,你为何在此?找我有事吗?”  

刘健道:“先前您让人传话来,让所有人都在参劾掌院学士张峦的奏疏上联名,本来已收集得差不多了,但适才西北捷报传来,翰苑同僚震惊之余,纷纷议论,认为此事应当慎重再议。”  

徐溥叹道:“我此番回翰苑,也是为叫停此事。”  

“这参与不参,有何讲究?”  

刘健问道,“据说李孜省和覃昌二人,领兵在塞外抵御鞑靼人,大获全胜,还是按照张峦所给情报方才取得的战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