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国舅 > 第三百一十五章 这条船不是贼船

第三百一十五章 这条船不是贼船(1/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灯火通明。  

李孜省在城外的别院中,鼓乐喧天。  

这天李孜省特地把张峦、张延龄父子二人请了过来,还把庞顷也叫来作陪,摆了一大桌,没让什么女子过来陪酒,只是在庭院内办了一场堂会,色艺双全的女戏子接连上台表演,远远地当是为宴请助兴。  

“这席有点儿素啊。”  

张峦趁着李孜省跟庞顷离席商议事情时,嘴里小声嘟哝了一句。  

张延龄笑着问道:“爹,之前你来,有不素的时候吗?能不能给我讲讲?”  

张峦喝斥:“去去去,小孩子家家的,不学好。”  

说到这儿,他老脸一红,似乎也觉察自己的话等于是不打自招。  

过不多时,李孜省又带着庞顷回到宴席上,坐下来便发出感慨:“烦事缠身啊…近来为了各地官员考免任命之事,很多人前来走动,简直都应接不暇了。”  

张峦好奇地问道:“您如此贵人,还要亲自去接待访客?”  

“来瞻啊,很多人我是可以置之不理,但有些人…总归要在意一下的。”  

李孜省笑了笑道,“你知道的,我本是江西人,而江西之地那些有一定交情的大户想在官场谋个一官半职,尤其是江西本地的职位,我能不多加留心?”  

张峦恍然:“在下明白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别的地方的官缺可以得过且过,但江西之地的不行。”  

“你啊你,话说得倒是直接。”李孜省道,“但你这话没啥毛病。自家后园子,总是需要有人打理,江西之地的官员要是不在我这里通通气,还想在江西谋求大发展?那不是脏了我这张老脸吗?”  

庞顷笑道:“江西官员今年给道爷的打点可不在少数。”  

“炳坤,谁让你说这个的?”  

李孜省白了庞顷一眼,“让来瞻听了,还不得笑话咱?”  

“没,没。”  

张峦脸色有些尴尬。  

你当官收银子,跟我没啥关系,我听了羡慕还来不及呢。  

李孜省道:“来瞻,你知道我这几年收的银子是不少,但多数都给陛下送去了,此乃绝对机密,我从不与外人言。现在这桌上的都是自家人,我也就敞开了说,陛下现在很缺很缺银子。”  

“那…我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张峦似乎听出李孜省话有所指,连忙出言问询。  

桌子下面,儿子拉了他的衣服一把,意思是这会儿你逞什么能?  

李孜省笑道:“为君王分忧,本就是咱份内事,你看外边人对我褒贬不一,骂我的人居多,但其实他们是不明就里。咱要维持陛下圣君明主的形象,很多事就要替陛下分忧,骂名也要自行承担。”  

“是。”  

张峦心情有些激动。  

原来我现在这么重要了?  

李孜省能把如此绝密的讯息告诉我,这足以说明我已上了他们那条船。  

既然是皇帝所在的船,应该不能算是贼船吧?  

李孜省道:“就说这次梁芳垮台之事,你猜是怎么回事?”  

“我…”  

张峦语塞。  

你这问题很抽象啊,让人怎么回答?  

“延龄,你有何看法?”  

李孜省又笑着看向张延龄,问道,“要不替咱分析分析?”  

张延龄道:“既然李伯父提到,陛下现在要赚钱,那大概就是不再需要花钱的人了,是吧?”  

张峦打量儿子,心想,人家问你,你还真作答?  

有这么实诚的吗?  

“啪!”  

李孜省猛一拍大腿,惊喜地道,“看看,来瞻栽培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真就是一语中的啊。”  

庞顷笑道:“就说二公子见识非凡,将来定是出将入相的非凡人物。”  

“唉!”  

李孜省道,“陛下在我面前抱怨,说是过去几年某人掌管内府,花钱大手大脚,把他多年积攒的窖银基本上都消耗干净了,其实内库的银子,多是汪直汪公公在朝时辛辛苦苦为陛下赚回来的。”  

“汪直?”  

张峦很惊讶。  

这名字他以前听说过,但要说对其详细了解,还是近来儿子跟他说的。  

李孜省点头道:“汪公公当年在朝,那权势可真是用只手遮天来形容也不为过,梁芳在他面前,连个屁都不是。  

“汪公公做事公正廉明,到处抓贪官脏官,为陛下积累下大量财富,可惜啊,后来因他长期在边镇打理军务,训练强军,甚至亲自领兵驱逐扣关鞑虏,开罪了朝中不少人,被人群起攻讦,三人成虎之下…后来就…唉!”  

张峦道:“我也听说,那位汪公公做事很不一般,且从不贪赃枉法。”  

“呵呵。”  

李孜省笑道,“其实他干的事,跟我今日所为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他比我好一点,赚了个好名声。只是时过境迁,众口铄金之下,现在提到他,都只会说他手段狠辣,从不留情,尤其朝中文臣对他更加恨之入骨。”  

“哦。”  

张峦闻言,不好过多评价。  

“这不是吗,当初陛下之所以把汪直发配南京,就在于内库充盈,陛下暂时不需要赚钱的人,如此也可以缓解一下朝廷的高压氛围;或者说陛下觉得,有我们这些人给他赚钱,就够了,而那时汪直已经把手伸到内府外的地方,边关军政大权把持在手,陛下生怕其尾大不掉。”  

李孜省借着酒劲儿侃侃而谈,“作为皇帝,最怕的就是臣子擅权,尤其像汪直这种,他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