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寒门国舅 > 第二百七十七章 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二百七十七章 一切尽在不言中(2/3)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是要给点儿面子才行。  

徐琼无奈点头,不再勉强。  

而这次登门对他来说也是大有收获,至少知道张峦跟李孜省之间有着巨大的利益纠葛,甚至他这个大舅子还掌握了李孜省非常在意的东西。  

也就是说,李孜省很多时候是求着张峦办事,才会帮张峦进翰林院。  

这比单纯因赏识而提拔,多了很多不为人道的东西。  

当天张延龄没有早早回家,概因他在与秦昭商谈有关生意上的事情。  

除了之前投资的纯碱生意外,还有关于未来可能会开的书场和戏院之事,也顺带谈及做一些新生意。  

当天柴蒙跟着他一起去的,到天黑前,张延龄让柴蒙先行离开。  

而张延龄则跟秦昭一起到附近的食肆吃了顿简单的便饭,这才准备打道回府。  

临分别前,秦昭将一封信交到张延龄手上。  

“这是汪先生离京前交给妾身的…他走前说明,一定要等他离开十日后再将信交给令尊,妾身知道这封信应该交给二公子…就由二公子先看完后再转交吧。”秦昭道。  

张延龄叹道:“汪先生走了,没与他告别,倒是挺可惜的。”  

秦昭会意一笑,道:“汪先生走得确实急了点,但也没办法,听说有人屡屡请教他有关治疗肝病之事,他无从作答,只能走了。听说他临行前还与令尊见过面,问及肝病的治疗,不知是否有此事?”  

张延龄摇头:“绝对是谣传,他应该再未跟家父见过面。”  

秦昭道:“那就是说…当日我将事情转告汪先生后,他留下这封信就走了?没有…上贵府询问过详情?”  

“呵呵,应该是吧。”  

张延龄笑了笑。  

秦昭一脸严肃之色:“那…二公子,敢问一句,令尊在推测天机方面是否有高深莫测的造诣?”  

张延龄好奇问道:“秦当家为何有此问?”  

秦昭道:“当时妾身也没想得太明白,您为何要屡屡提及半年之期,甚至连做生意都提到半年后才能快速铺开并扩张,好像半年时间足以解决眼前所有困境。尤其是汪先生,居然不顾一切仓惶离开,甚至连心爱的医书都没带走完…”  

“这个…”  

张延龄不知该怎么回答。  

毕竟有些话,跟他老父亲说说倒也没什么,可要是跟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说…对方可未必跟自己是一条心。  

难道要告诉你,半年后皇帝就会嗝屁?  

“妾身是否可以推测出,令尊其实对于天机推演极其擅长,能处处洞察于先,甚至去年李道长几次出手全都预测准确,也出自令尊之口呢?”  

秦昭进一步问道。  

张延龄装糊涂:“李道长什么事?”  

“宁夏地动,泰山地动…还有年初谶言万贵妃病情,听说他将京师一场大雾与万贵妃的生死存亡联系到了一起,听说最近他又谶言下月将有祥瑞降世,陛下也下旨要为皇太后上徽号…难道这些事与令尊没有关系吗?”  

秦昭眼神热切。  

之前她怎么都想不明白,堂堂朝中首屈一指的权臣李孜省,竟会对张峦如此偏爱。  

可当汪机离开,她把所有事情串联到了一起,再想到眼前这位张家二公子展现出来的天纵之资,瞬间让她明白了一切。  

若是李孜省真有本事,也不至于过去数年间都没什么表现,非得在张家抵达京师后,才突然一炮而红。  

张延龄笑道:“家父乃是书生,并不是方士。”  

“可在世人眼中,令尊还是悬壶济世的名医呢。”  

秦昭眸子里带着几分灵动之色,“先前妾身与令尊提过治病救人之事,隐约记得,他对二公子您的功劳提得最多。”  

“家父行事就是太过低调。”  

张延龄眉头微皱,问道,“秦当家,你非要刨根问底吗?”  

秦昭道:“妾身岂是那不识趣之人?只是想问二公子一句,半年之期…应该没问题吧?”  

张延龄恢复了笑容:“要是生意方面的事,我倒是可以跟你好好聊聊。说半年就半年,反正不会拖延到年底,咱的生意一定能快速铺开…赚钱嘛,总是需要一点儿时间准备的,你觉得呢?”  

秦昭听到这里全明白了。  

现在无须张延龄亲口承认,只要她想清楚一切因果,且知晓张延龄的暗示就行。  

“妾身有幸与二公子您谈生意,实乃三生有幸,请二公子放心,妾身作为徽州三代经商世家的掌舵人,最重承诺和规矩,定不会乱掉方寸阵脚。这半年,秦氏一门定会低调行事,不给您惹麻烦。”  

秦昭脸上带着无比的自信说道。  

殿试结束。  

随即便是放榜。  

这几天京师上下最关注的就是这件事,而张峦进翰林院则显得无足轻重,因为没人觉得他是什么大才,所谓的忠直谏臣,不过是那些恭维他的人给与的一点心理慰藉罢了。  

等张峦进了翰林院后,发现那里的人对他缺乏应有的尊重,不管做什么事都无人理会,存在感极低。  

而朱祐樘在获悉自己的岳父进入翰林院后却显得非常热心,之后一次课堂授课结束,他找到了东宫讲官谢迁,试图让谢迁帮自己岳父一把。  

“谢先生,听说张鸿胪先是调太常寺任少卿,现在又在翰林院为修撰,不知您可有见过他?”  

朱祐樘并不懂得如何说项。  

但妻子对他此行却抱有极大的期待,再加上他自己也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