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父可敌国 > 第三一七章 异想天开

第三一七章 异想天开(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生活系男神   莽荒纪   日月永在  

诚意伯府,书房中。  

“将藩王封在海外?你还真敢想。”刘基吃惊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么?”  

“就问你这个思路怎么样?”老六得意的问老刘道:“怎么样,有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唔。”刘基捻着胡须,缓缓颔首。  

之前,师徒俩便讨论过皇帝分封藩王是否太过。答案是确实太过。朱老板就像老农分家一样,给太子之外,每个儿子都分一大块家产。  

结果山西、陕西、北平、湖广、江浙、山东,这些帝国的核心领土,全都分封给了诸王…  

而且还有好多皇子,都没来得及册封呢。  

“皇上龙精虎猛,子嗣广繁,按照眼下这种册封法,怕是要不了两代人,皇帝就只剩下京畿这点儿地方了。”刘伯温道:  

“给藩王的权力又太大,待遇也太高,未来削藩不可避免。”  

“对我们这些藩王来说,在国内还得被多少双眼睛盯着,干什么束手束脚,不得展布。”朱桢点头道:“所以我觉得,封在海外是条出路。就算海外条件再差,再人生地不熟,但能自己说了算,比什么都重要!”  

“你兄弟们能愿意?”刘伯温问道。  

“至少我几个哥哥,肯定是求之不得的!”朱桢很肯定道。  

“嗯。”刘伯温认同的点点头道:“伱几个兄长确实不是郁郁久居人下之辈。”  

“只要哥哥们开了头,当弟弟的也只能照办了。”朱桢笑得很开心,因为他想到老七被送去爪哇时,估计美得鼻涕都要冒泡了吧。  

反正不让这变态祸害山东老乡,就绝对是大功一件。  

而且四哥分封去了海外,应该就没有靖难了吧?  

什么叫历史贡献?这就叫历史贡献!  

终于找到这么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让一直很迷茫的老六,开心的直扭屁股。  

“别扭了,丑死了。”刘伯温却给他泼一盆冷水道:“如果能将藩王,分封在海外的话,确实有益无害。但问题是——你得有地方封啊!哪怕是高丽,你想封过去,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那是,不过事在人为嘛。”朱桢依旧信心满满道:“无论如何,都比日后父子见疑、兄弟反目,要好的多吧?我想至少我哥哥们,都很愿意出去开辟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王国,而不是一辈子困居国内!”  

比如以四哥的能力,日后不放出去开疆拓土,光在北边跟蒙古人玩捉迷藏,实在太可惜了。  

“好吧…”刘伯温忽然从朱桢的身上意识到,真正的王者,肯定愿意选择一条充满荆棘和无限可能的创业之路,也不愿意过那种在醉生梦死中,一眼望到头的日子。  

但他还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便问老六道:“真有那么多地方可封么?”  

“不信咱们数数看。”朱桢说着,熟练的从书架上,找出之前自己画给老刘的那副世界地图。  

他先在上面画出一条斜线道:“这是四百毫米等降水线的大概位置,这条线往北,不宜农耕,只能游牧。”  

刘伯温看那条线,大概就是眼下大明和北元的实控线。  

“要是把我家兄弟,封到这条线北面去,他们几代之后,难免就会胡蛮化,到时难免成为边患。”朱桢先排除了北面大片区域道:“咱们不能坑人,更不能坑了中原,所以只在这条线的南面,中国之外的地方分封!”  

“嗯。”刘伯温点点头,看着地图,听他继续说下去。  

“那么从北到南,能分封的地方有——高丽、日本、琉球、以及自古以来就属于我们的小琉球,还有吕宋、安南、占城、真腊、爪哇、马六甲、暹罗、缅甸…”朱桢如数家珍道:“不用去太远,单单我中华文化圈,就有两个大明那么大的广袤土地,可供分封建邦啊!”  

“这些地方,都适合农耕?”刘伯温动容问道。  

“都适合!而且从小琉球往南,水稻可以一年三熟!”朱桢沉声道:“这还只是我们中华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土地。如果再把眼光放远,还有南亚次大陆、非洲、南美、北美、大洋洲——世界真的很大,大明只是东方一隅,只有蒙元征服的土地的十分之一。  

“如果我们满足于天朝上国的虚荣,就此停下开拓的脚步,把中国之外的土地视为蛮荒,那与高丽人又有什么区别?一样是坐井观天!不过是坐在个更大的井里罢了!”  

“…”刘伯温张嘴结舌了好一阵子,才苦笑道:“你这出去一趟,憋出这么个惊世骇俗的方略来?”  

“嗯,确实。”朱桢得意道:“厉害吧?”  

“厉害是厉害。可是你想过没有?眼下天下方定,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要是按你这套来,整个国策都要变啊。”刘伯温叹口气道:“你父皇肯定不会同意的。”  

“我知道,他现在不会同意,因为北元还没消灭,云南也没收复,是没可能用兵于外的。”朱桢却幽幽道:  

“但消灭北元、收复云南之后呢?百万无仗可打的骄兵悍将,就会反而成为国家最大的威胁。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跟老兄弟们自相残杀;还是继续开疆拓土、给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机会?这对父皇来说,不难选吧?”  

“是不难选。”刘伯温缓缓摇头道:“但哪怕是巨唐,也会被穷兵黩武拖垮的。”  

“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打经济账。”朱桢点头道:“只有收益大于损耗的战争才能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