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国师 > 第二百四十三章 粉身碎骨的政治风波

第二百四十三章 粉身碎骨的政治风波(1/2)

推荐阅读: 重生之似水流年   宠物天王   大王饶命   遮天   小阁老   重生之文豪巨星   我在仙界有道分身   剑毒梅香   生活系男神  

道衍弹了弹黑色袈裟的袖口,从袖中抽出一封信。  

“老衲托袁珙袁真人,与姜圣做了一次通信。”  

随后,道衍似是渴了,拿起桌上的茶杯抿了口茶水。  

老和尚的慢条斯理,简直让等待着结果的众臣无比心焦,恨不得上去撬开道衍的嘴巴,让他把信息都吐露出来。  

但此时皇帝也跟着添堵,朱棣冲身后的老三招了招手。  

三皇子朱高燧凑到朱棣身边,听了几息,略微诧异道:“父皇,让二哥现在过来?”  

朱棣点了点头,朱高燧不敢多言,出门安排好童真负责防务后,就在皇城中动用了驰马特权,向不远处的诏狱而去。  

道衍开口道:“姜圣当然有办法,扶持出新的得利阶层。”  

闻言,工部尚书黄福的心中顿感好奇。  

跟舔狗郑赐不同,黄福历经宦海沉浮多年,早已荣辱不惊,对于皇帝没带他听谪仙人讲道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心理波动。  

正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皇帝想怎么做,那是皇帝的事情,自己作为国家重臣,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向皇帝靠拢,而是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得起圣人、对得起百姓。  

但即便黄福心下坦然,可对于“姜星火”这个横空出世的谪仙人,你说黄福要是半点好奇都没有,也是不对的。  

事实上,自打刚才由皇帝亲口说出姜星火的种种神奇之处,黄福便已经对这个人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而眼下,道衍的意思,似乎是对方一封通信,就解开了困扰着改革变法最核心的难题。  

——扶持出新的得利阶层。  

须知道,这件事可没听起来那么简单。  

扶持新的得利阶层,就意味着,必然会损害旧有的得利阶层。  

大明现行政治体制下,什么是旧有的得利阶层?  

当然是从宋元士大夫阶层蜕变来的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掌握着大量的知识、土地、人口、话语权,任何试图触犯这个强大而保守的旧有得利阶层的人,都会迎来其强烈的抵触与反击。  

即便是跟士绅阶层切割的最干净,对立最严重的朱棣,也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朱棣所依靠的基本盘,是北方中小地主与汉蒙军头,虽然在武力上对南方士绅阶层有着优势地位,但在其他方面,诸如政治、经济、文教等等,并没有达到能与之分庭抗礼的地步。  

北方,在此时的大明,跟南方相比依然处于全方位的落后状态。  

士绅阶层是如此地强大,它的强大不在于某一个人,而是在于整个阶层都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于大明的经济重心。  

对士绅阶层动手,与之彻底决裂,几乎就等同于一个人用匕首挖开自己的心。  

人无心能活否?  

当然不能。  

另外,黄福还想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即便通过变法改革,扶持出了一个对抗士绅阶层的新的得利阶层。  

那你能保证,新的得利阶层,不会转头造皇帝的反?  

若是如此,大明折腾改革变法,还不如不改,好歹士绅阶层对老朱家当皇帝没意见,最多让某个不合心意的皇帝溶于水,换上来一个,不还是你们老朱家的种?  

所以,虽然道衍说这位姜星火“姜圣”找到了扶持新的得利阶层的办法,但黄福依旧不认为,改革变法这条路走得通。  

谁都知道,改革变法比一成不变在大多数时候都要好。  

变一变,不管怎么变,只要主导变法的人能力不是太差,大概率都能增强国力。  

因为既然已经到了需要改革变法的时候,就说明已经烂透了。  

可是为什么华夏上千年的历史,改革变法的皇帝就那么几个?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黄福的疑惑,只能等待道衍解开了。  

但随着道衍迟迟不展开信件。  

蹇义忽然若有所悟。  

“且慢。”  

这时蹇义开口了,或者说,替道衍开口了。  

“陛下,臣以为这封信事关国朝命运,不应该让所有人都看到。”  

蹇义瞥了一眼身后的内阁众人,含义不言自明。  

说白了,在明初这种中书省和丞相制度,都刚被朱元璋废除没多少年的时代,六部尚书这种站在文官系统最顶峰的大佬们,真瞧不上内阁的年轻小伙子。  

虽然这里面有些小伙子,岁数也着实不小了。  

但在官僚制度下,论资排辈就是如此,老的就是可以瞧不起比他年纪小的,资历深的就是可以瞧不起资历浅的。  

黄福反而道:“蹇尚书,改革变法之事还不急于一时,内阁诸位青年才俊既然已经听到了前面,如何不能留下来商议一二?毕竟这些人已经是我大明下一代翘楚了。”  

蹇义却异常顽固地坚持道:“不必商议,陛下,臣以为应立刻让内阁众人回避。”  

解缙当然是有政治理想,有野心有抱负的官僚,他如今又是内阁实际上的首辅,哪怕与蹇义地位悬殊,但这时候如果不站出来维护内阁整体的利益,恐怕以后他就会大失人望了。  

更何况,最关键的一点在于,皇帝又没赶内阁走。  

解缙皱起眉头,沉吟道:“蹇公,此举恐怕不妥吧。”  

“陛下既然组建内阁,委任我等经手诏书、奏折,自然是对我等信任的。今日之事,陛下已然召集我等旁听,为何蹇公独要驱我们走?”  

蹇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